郑国

崤之战,秦国在春秋最大的败仗,为何被晋国断了归路?

最终,姬带军还是招架不住晋军的强大攻势,姬带和隗王后皆死于乱军之中,晋国取得河内郡。一系列仗打下来,获益最丰的是晋文公,晋国领土大幅扩张。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秦国虽然派兵参与了这场战争,但并没有直接上战场。公元前630年,晋国再次邀请秦国出兵,这次目标是郑国。崤之战,源于秦穆公留在新郑的那两千军队。此前三位将军忌惮晋国,如果秦国出兵郑国,即便打下新郑,晋国难免也会出兵干预。

从春秋第一改革家一一「 ”子产新政” 谈及经销商管理的症结

当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谁?大家一定异口同声地说回答,是...同志。那么2500年前第一个改革家是谁?想必就没人知道了。这个人就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蕞尔小国,当时郑国的相国子产。最难过的就是夹杂在大国之间的小国了。往往老大与老二打仗,把老三打没了是常有的事。小国的最大纠结与痛楚,就是怕得罪这个大国,又怕得罪那个大国,国君都是惴惴不安。

古代那些看不对眼的官与吏

官吏,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个词,但是事实上,官与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层。从古至今,官与吏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未消失过。

胶东民间故事:清代于七起义时,有位莱阳商人做了件大好事

《左传》和《东周列国》里都讲过一个「”弦高犒师”的故事,内容大致是秦穆公派兵攻打郑国,半路上遇到一位叫做弦高的郑国商人,弦高为了救国,假装为郑国的使者,将随身带的牛皮和牛作为犒劳物资送给秦军。秦军以为郑国有防备,于是舍弃攻打郑国的计划,郑国因此免受一次涂炭之苦。历史总是有相似之处,查阅胶东史料可以发现,在清初的莱阳,也曾发生过一个类似的事情,故事的主角也是一位商人,他也是在战争来临之际,以一己之力

「 ”一问三不知”是哪「 ”三不知”?有何历史典故?

「”三不知”最初的意思是说,对于一件事不知其始,不知其中,不知其终,表示对于一件事情的过程对于开始、中间经过、结尾,全都不了解,叫「”三不知”。演变到现在,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意思就是对于一件事问什么都不知道,完全不了解。「”三”也有多的意思。一问三不知就是问多少问题都不知道,就叫「”三不知”。「”三不知”的典故出自于《左传》,生在春秋末期的晋国。晋国想攻打郑国,郑国向齐国求救。齐国的相国田成

巧舌如簧,国家危亡之际,他凭一张嘴说退了数万秦军

巧舌如簧,国家危亡之际,他凭一张嘴说退了数万秦军接下来的几期给大家说几个齐桓晋文称霸时期比较出名的战役,今天咱们说的这场战役也是大家必要熟悉的一场战役,即秦晋伐郑,在此期间发生了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在公元前630年之前,郑国有两件事情得罪了当时的中原霸主晋国。第一件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的时候,郑国没有以礼相待;第二件是城濮之战的时候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晋楚城濮之战楚国战败

晨云说春秋:那些诸侯强国各领 ... 几十年,称霸于一时

数百年来,各个诸侯国拱卫京畿,为周天子藩属之邦。诸侯国争权夺利的厮...构成了一部春秋史的主要图景。在烽烟四起的争霸战争中,大国各领...几十年,小国只能如墙头之草,迎风而动,时起时仆。春秋主要诸侯国简介鲁国鲁国是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国,周公旦有大功于周王室,因此周王朝对周公之后委以重任。宋国是春秋初期的大国,以仁义治国治军。吴越吴越两国地处东南之滨,直到春秋晚期,吴越两国才引起各个大国的注意。

郑厉公「 ”文治武功”皆出类拔萃,实现郑国短暂复兴,为何谥号为厉

郑厉公,名突,郑庄公次子。前701年在宋庄公的帮助下胁迫大夫祭仲赶走哥哥郑昭公,改立自己为国君,后欲除祭仲不成,出走栎邑等待时机。郑国又历经昭公、子亹、子婴三位国君。前680年,权臣祭仲去世,郑厉公率兵复位成功。是将才,亦是帅才郑庄公的两个儿子郑昭公和郑厉公其实都很会带兵打仗。郑昭公曾带兵助齐国击溃北戎,相比起来,郑厉公更加厉害。

秦穆公不听蹇叔与百里奚的坚决反对,执意攻打郑国崤之战失败而归

蹇叔与百里奚坚决反对出师郑国,但是霸主的迷梦已经让穆公失去了理智。秦军在崤山遭遇晋军伏击,几乎全军覆灭,三名主帅沦为阶下囚。虽然晋文公没有讨伐秦穆公的背信之举,但是秦晋两国已是同床异梦。秦穆公接到杞子等人的报告之后,便筹划出兵郑国。蹇叔、百里奚双双反对,其实上次烛之武已经将其中的利害点破,秦国袭击郑国就是为晋国作嫁衣裳。

此国的一条计策本想削弱敌国,但却造福后世数千年。

在战国时期,诸侯混战逐渐形成的战国七雄的局面,战国七雄中的秦国在通过商鞅变法后,国力逐渐强大,一越成为战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到秦昭襄王时期,秦国通过长平一战,消灭赵国四十五万大军,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