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

六百里东周王室,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洛阳一城之地的?周朝衰亡史

国祚悠长的周王室是如何衰亡的呢?周平王东迁丧土,周桓王伐郑失威,周赧王攻秦失国。周幽王是有妇之夫,王后是申国公主,且生有一子,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周平王东迁洛阳,放弃被戎人占据的关中之地,领地仅存六百里,平王东迁拉开了东周王朝的序幕。郑周繻葛之战王室衰微,五伯主政。齐国离周王室相对较远,因此并没有侵占王室领土,齐桓公之后,晋文公成为霸主。晋国跟周王室接壤,因此晋国对王室领土的侵占较多。

诸侯升格太难,申侯用爵位瓦解了中原联军,周平王成为唯一的王

周幽王亲率天子六军讨伐申国,申侯联合缯国、西戎的军队共同抗击王室大军。申侯立外孙姬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申侯无法约束戎人,一时间关中大地尽为戎人之地,周平王成为一个没有土地与军队的王!周平王面对内有戎人猖獗,外有诸侯联军讨伐的不利局面,他跟申侯共谋,决定利用秦人击败戎人,利用爵位瓦解诸侯联军。

这个人独自面对三万敌军,如何用牛儿阻止了一场战争,功德无量

三千年前,传说中的神鸟凤凰在岐山鸣叫,于是,如今的宝鸡成为周王朝的发祥地。隶属宝鸡的凤翔县,有几样美食驰名在外,比如豆花泡馍和臊子面。一天,雍城以东的郊外,三万大军列队整齐,拥卫着两百多辆战车,不动如山。除了战马的嘶鸣,旌旗猎猎作响,将士们目不斜视,寂然无声。台阶下,一队将领身着重铠,神情坚毅,正在恭听秦穆公训话。秦军将士们即将踏过黄河的冰层,东征中原。这是大军临行前的誓师大会。他们的目标是郑国。

经过子产大力改革,郑国才又出现一段兴盛时期

郑简公二十三年,郑国子皮请子产执政,子产推辞「”国小而偪,族大宠多,不可为也。”这句话点出郑国当时的问题所在。郑国是一个小国,北方有强晋,南方有雄楚,又恰逢晋楚争霸,郑国被夹在两国之间,可以想见当时的情况有多么紧张。晋楚争霸外患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但是郑国国内还有问题,国内公族多又尊贵,难以得罪。经过子产大力改革,郑国才又出现一段时间的兴盛。子产于郑简公二十三年为相,他上任之后就施行了一系列的政

晋国带13国联军攻打秦国,秦国用这招轻松化解

1.秦晋恩怨你印象中的秦国可能是个威武莽汉子,力挫六国,打得别人各种哭爹喊娘,而在秦国还没走到「”进化”顶端,成为「”虎狼强秦”的春秋时期,他们大多数状态其实是弱小可怜又无助的。秦国经常被人欺负,尤其是被当时的世界霸主晋国变着花样欺负。秦晋两国从「”秦晋之好”,走到秦晋世仇,双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主要责任还是在晋国。像一对好朋友闹绝交一样,好的时候,他们有「”泛舟之役”,有「”我送舅氏,日至渭

大趋势下的历史变革——三点原因揭示为什么周朝由盛转衰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王朝,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享国共计791年。在将近800年的历史长河中,周朝经历了从强盛到衰落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也是触目惊心的。从号令四方的天下共主到名存实亡的象征符号,周朝是怎样由盛转衰的?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国君忍了十年,弟弟造反后,他说:动手吧,立即成千古明君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东周的这一年,周王室势力衰弱,大权旁落,春秋时期开始了,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身死后,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攻城掠地,战争频发,曾经强盛的周王朝只剩下了一小块地盘。而后发展起来的春秋五霸名留史册,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却很少有人记得第一个强势起来称霸诸侯的人,使得"天下诸侯,莫非郑党",此人就是郑庄公。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位国君,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春秋最惨的国家,郑国夹在晋楚两国之间,受尽了屈辱毫无办法

因为春秋时期风光的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都是默默无闻,甚至过的苟延残喘。就算你登上了执政者的舞台,如果处在一个弱国,那更是悲惨万分。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郑国那些国君的遭遇,出自《史记郑世家》。郑国是一个中等国家,处在晋、楚两大强国之间,本来跟他们也是相安无事,可自从晋文公当上霸主以后,楚国要跟晋国争夺霸主地位,郑国的处境就变了。

乐问五千年:为什么说春秋第一名将建立的丰功伟业,全被子孙毁了

春秋时代,赵盾称得上是晋国的一位风云人物,他的父亲就是晋文公称霸时期非常倚重的名臣赵衰,甚至可以说,赵盾是他那个时代,极具铁腕手段的一个人,当时有人将他跟父亲赵衰作比较,说他们父子都像是太阳,但是,父亲是冬天里的太阳,能给人以温暖;但儿子则是夏天的太阳,这就没法让人亲近了,炎炎夏日,烈日骄阳,足以证明赵盾的「”毒”,在晋文公死后,强势的赵盾掌握大权,说一不二的风格,得罪了当时很多贵族,毕竟他们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