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

“郑三怪”的怪才

郑板桥的诗词书画皆有自己的特色,处处透露出一种怪味,故得名“郑三怪”。郑板桥将很多张大纸放在地上联成一张更大的纸,找了件破衣服来,浸饱了墨汁,脱掉鞋子,在纸上弓下身来,一口气写了个很大的龙飞凤舞般的“寿”字。>巡抚见到这个特大的“寿”字,便请郑板桥去书写寿联。郑板桥看看火候快到,于是接着写道:“西天王母下凡尘。”郑板桥故意逗逗他们,接着写了第三句:“生个儿子原是贼。”

郑板桥遇贼

人称“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先生,为官清廉正直,在潍县任知县时,因为见本县旱灾严重,百姓吃穿无着,所以上书皇上,请求赈济。这天,板桥先生听雨苦读至夜半。刚好一贼入室行窃。板桥耳目俱明,早已听到小偷弄出的声响。>板桥见小偷已退,知道自己的办法不错,由此,看来,此小偷不是一个恶劣之徒。>郑板桥返回故里,终日与黄犬、兰花为伴。小偷唯恐狗吠惊动左邻右舍,便按板桥之言,避开兰花盆,跳墙而去了。

郑板桥治财主

少年郑板桥要设法治一治这个财主。后来,只要郑板桥向驴鞠躬,驴就惊跳起来。这天,郑板桥见财主骑驴过来,冲着驴子就鞠躬。驴子乱蹦乱跳,把财主摔在地上,磕得鼻青脸肿。过了几天,财主又骑驴出门,郑板桥连忙迎上去鞠躬,驴子又惊得乱蹦起来。>小板桥高兴地说:“那我要谢谢你这头蠢驴了!”

康熙最有才的儿子 书画“本朝宗藩第一” 与郑板桥是忘年之交

康熙去世的时候胤禧才11岁,从未参与政治斗争,所以雍正对他还算不错,19岁就晋封其为贝勒。>胤禧>胤禧虽然是帝王之子,但其本性淳朴、礼贤下士,结识了许多当朝著名文人,其中要数郑板桥最为人熟知。胤禧和郑板桥认识的时候他才15岁,郑板桥已33岁,两人差了18岁,可以说是忘年之交了。

郑板桥卖画索银两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未中科举时,他的书画无人问津。他为此刻了一枚“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图章,专门用来回敬那些曾经冷落了他的势利小人。>郑板桥还曾大书一篇“笔榜小卷”挂在厅堂。>这“笔榜”满纸言钱,不知道的人,准以为郑板桥在跪拜“孔方兄”。落拓不羁的郑板桥,不乏志同道合者,清代吴山尊对他的“笔榜”深为嘉纳,居然请人勒石作碑,加以广泛传播。

古人防窃趣事:曾国藩因窃贼发奋

...这个“职业”让人十分痛恨,但古时一些名人防窃的趣事,读起来不禁让人莞尔。郑板桥发现后装做熟睡的样子,任由小偷选择拿取。曾国藩因窃贼发奋晚清名臣曾国藩,少年时期十分愚笨。但是,听曾国藩读文章的劲头,好像这晚不睡了。小偷耐着性子,听曾国藩又读那篇文章几百遍,还是背不下来之后,实在控制不住自己了。从此以后,曾国藩更加努力学习,勤能补拙,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伟业。

清代郑板桥有何艺术成就?为何人称其有三绝?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画、书、诗号称三绝,时常被称颂。>其中郑板桥的成就在扬州画派中属于佼佼者,他的“画、书、诗”有着三绝的美誉,同时“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郑板桥作品>现今大多数人对郑板桥的印象就是画家、书法家、诗人,但其实郑板桥也是一位官员,只是相比艺术成就来说,他的仕途并没有那么惹人注目,也没有取得突出的政绩。

“一官归去来”

板桥一面伸手接过对联,一面笑着对客人们说道:“啸村公是位颇有才智和文采的人,这对联一定是很精采的,大家快来欣赏吧!”过了很久,大家都对不上,只得打开下联一看,原来是:>一官归去来>人们不禁拍手叫好。板桥点头赞叹道:“妙极了!好一个‘一官归去来’!不仅对仗工整,神韵悠扬,而且一语破的,道出了我这次归来的个中真谛,就请大家为啸村公今天的杰作干杯吧!”

郑板桥售联嘲弄大盐商

据说,有一个大盐商,知道郑板桥的名声很大,心想,要能在自己的堂屋里挂上一副他的亲笔对联,就可以挤进“雅士”的行列了。于是,他就到郑板桥家中去求字。大盐商一再还价,郑板桥只好答应降价一半,并声明:“我这里有个规矩:先付钱,后写字。”大盐商只好忍痛把五百两银子交给了他。郑板桥这才续了下联:>饥馑画人爱银钱。

郑板桥吟咏中堡湖

郑板桥弃官之后,为了消愁解闷,常常寄兴于诗、书、联之中,鱼米之乡的兴化县是他的故乡,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一个秋日,郑板桥雇了一叶扁舟,去兴化北乡。船家在船后摇橹,小船悠悠地荡行着;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晚霞映照下的湖景。饭后,板桥和乡民们在屋前场圃上拉家常。>听了这一席话,板桥沉浸在农家的欢乐之中。>板桥走后,乡民请来名匠,把他的手迹刻在了一块石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