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胜由来:佛陀波利 唐朝时,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是罽宾国人。于是他悲喜交集,自此加倍的虔诚,毕生立志将此四大假合的身体整个奉献给众生,回到印度后,求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波利前往西明寺,和沙门正顺等再译此经。然而他所留下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从此就在娑婆世间盛行起来。
护国王子出家的故事 在皇宫内的护国王子,见到如此无与伦比的慈光,讚叹不已,立刻循着光明来到佛前。听到佛陀的法音,护国王子心开意解,当下证得须陀洹果,进而生起出家修行的愿心。回到皇宫后的护国王子,高兴地告诉国王种种经过,讚叹佛的功德不可思议。从那时起,就拒绝进食,思惟佛陀的教诲,一天、两天,一直到第六天,护国王子欲出家修行的道心坚固,依然不肯进食。
屠夫供佛得道的故事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弘法时,有五百位婆罗门因无法忍受大众对佛陀的崇敬,所以时常挑剔佛陀日常的一言一行,想要藉机毁谤世尊的圣誉。一天,这五百位婆罗门又聚在一起讨论如何陷害佛陀。于是这五百位婆罗门兴高采烈地来到屠夫家中,请他设斋供佛,屠夫听了也非常欢喜,马上就到精舍求见佛陀。
佛陀讲故事 一时,佛在舍卫城。夫妇二人也经常供养自己最有信心的阿那律尊者。施主的妻子自怀孕后,与以前不同的是:总愿意去寂静的地方独处,不愿与任何人群居。施主觉得妻子可能是着魔了?九月怀胎后,施主的妻子生下一个十分端庄的男孩:身色金黄、头如宝伞、鼻形妙高、手臂修长等等妙相。夫妇为婴儿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为他取名时,因母亲怀他后,喜乐静处,故取名寂静者。
富有的比丘 从前在舍卫城中有一位富翁,名字叫做巴富斑迪卡。他的太太去世后,他决定出家。佛陀接着告诫他:「...上半身是不对的。...衣服无法使你成为持...谨的比丘,身为比丘必需弃绝无明。」听完佛陀对巴富斑迪卡的告诫后,其他比丘信受奉行佛陀的说法,因此证入初果。
洞察他人内心的故事 有一次,他用完食物后,请教玛蒂迦玛塔是否真正能洞察别人的心念,她不直接回答,却说:「能明白他人心念的人,其言行举止是如此如此的。」这时候,这比丘想到:「如果我像一般众生有不纯净的念头,而她也真的能洞悉他人心念的话,她一定会鄙视我的。」有了这种想法后,他对玛蒂迦玛塔有种莫名的害怕而决定回祇树给孤独园。他向佛陀报告说,因为害怕玛蒂迦玛塔会侦测到他内心不纯净的念头,所以无法继续停留在该村落。
无法控制心念的弥酰 佛陀要他过一阵子再说,因为佛陀明白光凭对一个地方的喜欢,无助于他的禅修。但弥酰急躁难耐,一次又一次的恳求,最后,佛陀只好答应他。虽然整天禅修,但心意纷乱,所以毫无进展,傍晚时分,他就回精舍,向佛陀说他一直受到各式各样精神烦恼的干扰。佛陀告诫他,就是因为心容易受到...而且易变,所以应随时随地,以恰当的...控制内心。弥酰正念现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诲后,证得初果。
佛的姨母:幻化夫人大爱道(二) 悉达多太子终于在幻化夫人大爱道的悉心抚育之下,渐渐地长大了。这一风声传出之后,许多的王族妇女们,也来跟随大爱道了。这是释迦族空前绝后的一次妇女出家运动,也是佛教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妇女出家运动,跟随大爱道集体出家的妇女,竟有五百人之多。等了很多年,佛陀终于又回到祖国来了,这对于大爱道来说,实在是一个最好的机会。此时,佛陀的侍者,阿难尊者,适巧从门外进来,见到佛的姨母,站在佛陀的门外,正在悲伤的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