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出家须坚定

出家须坚定修行要系缘修心、藉事炼心、随处养心。佛陀住世时,有位发心修行的人看到佛陀的僧团里,每位出家人都悠然自在,很是羡慕,便放弃家庭,加入僧团。我还是停止修行,回家享福吧!这心念一动,佛陀正好来到他的面前。

大火烧尽一切结

犹如大火,烧尽一切结。正当火势漫延时,他突然领悟到,就像火烧毁一切东西,究竟智慧也会解除生命中大大小小小的束缚。前五项称为五下分结,较轻微,后五项则称为五上分结,较严重,一旦证得预流果,则解脱五下分结中的前三项,其余二项则在证得一来果时,会减轻,但证得不还果时,才会涤除殆尽。五上分结则只有证得阿拉汉果后,才能予以涤除。

每天三宣快乐

每天三宣快乐世间的名利就像枷锁一样,会缚住我们的身心;不破名利束缚的人,才能自在。佛陀的父王看见儿子、孙子都有出家了,江山无人继承,只好王族中找一位继承人,这个人名子跋谛。他出家后专心修行,每日三次高呼:「我真快乐,我真快乐,我真快乐。」其他的弟子听到了他天天喊快乐,以为他还在怀念当国王时的快乐,食欲心仍未消除,因此有人就向佛陀稟告这件事。

别人的修行不是自己的

别人的修行不是自己的车匿是陪伴悉达多王子离开世俗生活,出家修行时的侍者,当悉达多王子究竟证悟,成为佛陀时,车匿也出家为比库。佛陀因此几次劝诫他:「车匿!舍利弗和大目犍连两人都是卓越的比库,并且善待你,你应该亲近他们,并友善对待他们!」虽然佛陀多次劝诫,车匿仍我行我素,继续诟病、毁谤舍利弗与大目犍连。佛陀入灭后,车匿领教到其他比库对他的态度后,深切后悔过去错误的言行举止,因此向僧伽认错和致歉。

我们都是癡人

我们都是癡人智者不执着世间,不与闻诸爱欲,不论遭遇苦或乐,智者不忧不乐。当他们到达时,这婆罗门受魔波旬的影响,却不护持佛陀等人。当时又是饑荒,鞞兰若的百姓只能在佛陀及众弟子外出化缘时供养极少数的食物。面对这种困境,大目犍连恳求佛陀允许他运用神通前往别人无法到达的地方去带食物回来,但为佛陀所拒绝。结夏安居结束后,佛陀等人在通知该婆罗门之后,就打道回祇树给孤独园。不管在那里,他们都行为不检,无所事事。

知错能改的出家师

知错能改的出家师愚癡的比库追求种种虚荣:在僧伽中坐上座,成为精舍的住持和受他人的礼敬。但是第二天一大早,殊达玛却出现在希达家门口,这时候,希达再次邀请他入内供养,他依然拒绝,并且说自己正在化缘,绝不坐下。但希达却认为殊达玛必须先了解他错误的地方,才愿意接受他的道歉。

往生兜率天的纺织女

往生兜率天的纺织女世间大部分的人是盲目的,只有少数的人明白正法;一如只有少数的鸟脱离罗网,少数的人往生善趣。有一天,佛陀在阿拉维讲授生命的无常。然后,她继续前往纺织机所在的房子,当她抵达时,她父亲正坐在纺织者的座位上睡觉。这时候,她父亲突然醒来,却意外的拉动纺织梭,结果,纺织梭的头打到女孩的胸口,以致于当场死亡,而往生兜率天。

智者不会做令自己后悔的事

智者不会做令自己后悔的事恶业是造作之后会后悔的业;恶业是当接受业报时,使人涕泗纵横的业。当天早上,佛陀用神通观察世间时,发现在那空旷地附近耕作的一位农夫会在当天领悟佛法,佛陀在阿难的陪同下前往该地。农夫听完佛陀与阿难的对话后,就去检查是否真有毒蛇,结果发现是一袋子的钱。

真正尊崇佛陀的表现是什么?

不管利益他人的事多重大,也不可疏忽自己究竟目的(涅槃),更要下定决心完成。佛陀般涅槃前四个月就公开宣告自己入灭的日期。从那天开始,他们就紧紧追随在佛陀身边。其他比库不明白他的心意,却带他去见佛陀:「世尊!阿塔达塔比库不像我们那么敬爱、尊重您,他以自我为中心,自行其是。」阿塔达塔恭敬的解释,他对佛陀最崇高的顶礼就是在佛陀入灭前证得阿拉汉果。

忧愁缘自渴爱

忧愁缘自渴爱贪爱会引起忧愁,贪爱会生起恐怖,毫无贪爱的人,远离忧愁恐怖。舍卫城中有位婆罗门是外道的信徒,但佛陀明白他不久即将证初果,就到他耕种的地方去找他谈话。这婆罗门十分友善,他非常感谢佛陀关心他和他的工作。婆罗门的米粮就要收成的前一天,却下起倾盆大雨,他所有的米粮也完全毁了。婆罗门因为无法如愿的分送佛陀米粮,而非常难过。婆罗门也向佛陀叙说降临到他身上的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