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葫芦浮起瓢:震慑了瓦剌,另一边又坐大,朱棣非要亲自打他 上一篇谈到,朱棣第二次亲征漠北,讨伐瓦剌,获胜而归。瓦剌则遭遇到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奏状里面说朱荣在镇守辽东时没有充分戒备,导致蒙古入侵,军队没有防范,造成边境军民损失惨重。吕震最后提出,应当由朱荣与辽东都司官并广宁备御都指挥王真、周兴等人共同承担责任,依法惩处。眼下士兵疲于征战,国内经济状况也不理想,不可再兴征伐。下一篇继续谈朱棣第三次亲征漠北。
明成祖朱棣去世前的几个小故事,体现了大人物的小情怀 明成祖朱棣画像公元1424年农历四月,永乐皇帝朱棣已经64周岁,因为蒙古的阿鲁台部不听话,朱棣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依然再次决定率师北伐。这时,朱棣可能失望了,也可能想通了。七月初,朱棣的车驾来到了一个叫清水源的地方,朱棣看到路边有高达数十仗的石壁,于是命令大学士杨荣和金幼孜,将朱棣御驾亲征路过此地的事情在石壁上刻下来,以便后世之人知道有这么一档子事。这样的大人物,竟然还有这样的小心思,真是太有趣了。
瓦剌妄图坐收渔人之利,挑唆明朝斩尽 ... 绝,却被朱棣识破了 上一篇谈到,朱棣首次征蒙古,最大的士兵减员不是因为战斗。瓦剌则是毫发未损,而且还一个劲怂恿朱棣乘胜追击,彻底打垮阿鲁台。朱棣何等精明,知道这是瓦刺妄图坐收渔人之利,故此不受瓦剌挑拨,仍然将阿鲁台保留下来,只要他对明朝维持形式上的和平,就不再对他施以武力压迫。对于明王朝的北边防御,朱棣有着比朱元璋更为现实的构想。下一篇谈瓦剌对朱棣的挑衅以及再次亲征的决策。
靖难之役”后,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有何实质意义?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靖难之役”后夺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但是在后世对朱棣评价时却并没有过多的苛责他的「”篡位之举”,而是称赞其为「”永乐大帝”,主流意见认为他留给后世四大功绩——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和对外用兵(南征安南和五征蒙古),其中尤其以最后一条最为人称道,很多时候中国人在评判一个帝王是否伟大时,总喜欢用文治武功来衡量,对于很多帝王来说,文治容易实现,而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