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赢只因未尽力?为何说二战日本即便倾巢而出也无法击败美军? 作为二战的策源地之一,日本虽然没有和德国那样「”万众瞩目”,但也在东方掀起了滔天巨浪。尤其是从1941年12月7日偷袭美国珍珠港开始,日本和美国在整个西太平洋进行了长达4年的殊死较量,双方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尤其是日本,几十年的积累被美国完全摧毁,彻底失去了问鼎世界大国地位的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说日本没有努力,是对失败者的深度侮辱,不切腹不足以表达愤怒。但如此「”努力”的日本最终还是输得底裤
叙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双方的 ... 决策和政治抉择 在这种情况下,苏德双方都在加紧准备,以夺取下一阶段的战略主动权。因此,德军一旦攻占了斯大林格勒,就等于切断了苏联中央与南方重要经济区高加索的直接联系,从而占据巴库的石油和库班的粮食,实现以战养战、节约国内...开支的目的。斯大林格勒的重要位置,使其成为东线战局成败的关键,苏德双方在此激烈争夺已成必然。
二战中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美军哪个投入的更多,哪个更艰苦? 美国军队在二战太平洋战区,美国陆军地面部队战斗阵亡41592名,美国陆军航空队战斗阵亡15694名,美国陆军共战斗阵亡57286名。在欧洲和非洲大陆上美国投入的部队有很多,与德国都是大兵团作战,所以伤亡很大。而给予某些人美军在太平洋比欧洲伤亡多的错觉,主要在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初期受到很大的损失,特别是菲律宾的投降。
苏军军工生产缺少青壮年,为何产量仍超过德军?数量达标质量不足 二战时各国都大量生产各式装备大规模的军队确实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保证,但是也引起了副作用,由于大量的征兵,对工业生产受到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军工生产,由于苏军军工生产缺少青壮年,生产中的相当工作依靠于妇女与孩子,有一个说法,连12岁的孩子都加入军工生产的行列,可是人们发现,战时的军工生产却没有下降过,一直在增产,主要装备产量一直高于德军。
斯大林格勒战役(二)--致命的分兵 斯大林格勒战役(二)--致命的分兵1942年6月的克里木半岛,天气晴朗,作为战前黑海上著名的度假胜地,这个地区拥有着十分壮丽的景色。德军投入了大批火炮以攻破这座坚固的要塞6月3日,德军以超过1000门重型火炮的强大火力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进行了长达5天的,夜以继日的毁灭性炮击。随后,德军以步兵和战斗工兵对要塞发起了冲锋。7月6日,德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攻进了城,事已至此,希特勒也只能批准了这一行动。
德国消灭几百万苏军:为什么一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就元气大伤? 二战中有一场战役德国损失惨重,也是一场超级大战,这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的主要参与者是德国和苏联,最终德国战败,苏联红军取得胜利,也恰恰是这场战役,可以说让德国元气大伤。为此,很多人表示疑惑,这样一场战役怎么会让德国元气大伤,它曾经也是打过很多场战役都没有什么问题?在这场战役中,德国损失了28万精锐,而且这些都是陆军中的精英。所以,这一场斯大林格勒战役让德国的元气大伤。
《燃烧的太平洋》万岁修罗场:塞班岛战场游记 1944年6月5日晚,两支规模庞大的舰队同时从东西半球起航,开赴战场,即将对二战进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中一支从英国南部海岸跨越英吉利海峡,驶向法国诺曼底海岸;另一支则从夏威夷出发,航向直指中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的主要岛屿:塞班岛。
红军华沙城下折戟原因只是兵力不足、后勤不力、缺乏协同吗? 苏波战争中的骑兵第1集团军1920年8月,所向披靡的红军在华沙城下惨败。关于失败的原因,最直接的当然是协同不力、后勤支援不足以及兵力缺乏等,然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苏俄对外战略指导思想。随后,俄国3次瓜分波兰。托洛茨基坚决反对,认为成功有赖于支持红军的波兰工人的武装起义,但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