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明 嵌银丝黄花梨笔筒 [专家点评]明嵌银丝黄花梨笔筒笔筒略束腰,外壁以银丝镶嵌篆书七言诗一首,款为“丁巳元月雪居”。雪居为明代孙克弘号,孙克弘一作克宏,字允执,松江人。官至汉阳知府,擅画能书。陈继儒《太平清话》说:“孙汉阳太守以紫檀仿古制刻三雅杯,银丝填汉篆字……”此笔筒高15.2公分,直径14.2公分。
[专家点评] 明 黄花梨无束腰裹腿罗锅枨加矮方凳 [专家点评]明黄花梨无束腰裹腿罗锅枨加矮方凳此凳52.5×52.5、高51厘米。罗锅枨高出四足的表面,仿佛是用柔软的物体缠裹而成,匠师称之曰“裹腿做”。它是从竹制家具得到启发,运用到硬木家具中来。为了和枨子呼应,凳面边框也同样缠裹着四足,但立面的两个“混面”,并非一木制成,而是用两层木材重叠而成,术语称之为“垜边”。这样做可以收到统一外形、省料及避免过于笨重的效果。此凳原为藤编软屜,已被改为草席贴而硬屜。
[专家点评] 明 黄花梨无束腰小方凳 [专家点评]明黄花梨无束腰小方凳28×28厘米,高26厘米。小方凳显得格外质朴,天真无邪,有憨稚之趣,弥觉可爱。数十年仅见此一对,是黄花梨家具的难得小品。它自然不是厅堂上物,而是卧室中的日常用具。小方凳用黄花梨板作面,平装不落堂,边框背面亦无屉眼痕迹。
[专家点评] 明 黄花梨有束腰十字枨长方凳 [专家点评]明黄花梨有束腰十字枨长方凳明黄花梨有束腰十字枨长方凳(背面)明黄花梨有束腰十字枨长方凳(侧面)这只明代黄花梨凳为55.2×46.3、高48.5厘米。每面牙条透雕云纹三组,沿边起阳线,与腿足交圈,直落到马蹄上。马蹄矮扁,劲峭有力。在结构上改变了四面用枨子的常见做法而代之以交叉的十字枨。十字枨有时用在面盆架上,桌、凳则很少见。此凳原为藤编软屉,已被改为草席贴面硬屉。
[专家点评] 明 黄花梨八足圆凳 [专家点评]明黄花梨八足圆凳此凳面径38厘米,腹径45厘米,高49厘米。这是介乎圆凳与坐墩之间的一件坐具,因不具备开光、鼓钉等一般明式坐墩的特征,故今称之为圆凳。它结构简单,只用八根“劈料”的弯足,上承圆框,下与托泥连接。托泥下原有小足,脱落后未及补配。
[专家点评] 明 黄花梨有束腰三弯腿霸王枨方凳 [专家点评]明黄花梨有束腰三弯腿霸王枨方凳此件家具为三弯腿式,而弧度较大,马蹄外翻亦较显著。不用罗锅枨而改为霸王枨,使壶门轮廓显得更为完整。腿足上部内向的一角,用倒棱法将直角抹去,出现了一个平面,霸王枨就安在这里,它下端用“勾挂垫榫”与腿足相交,上端交结在凳面软屉下的两根弯带上。
[专家点评] 明 黄花梨交椅 [专家点评]明黄花梨交椅一对明式家具交椅,高105厘米,长70厘米,宽厚63厘米。黄花梨木,做工精细,包浆自然明显。这对椅子保存完好,没有缺件,交结处铜皮包件黑浆较重,可见使用时间较长。栲栳圈由五节榫接而成。交椅因其两腿交叉,可以折叠,携带、存放十分方便,室内外都可以用。因此有人认为交椅是帝王贵族们的用具,是身份的象征。我国有“第一把交椅”的说法,暗指某人是最重要的角色。
[专家点评] 清 黄花梨小交杌 [专家点评]清黄花梨小交杌这件黄花梨小交杌,杌面47.5×39.5厘米、高43厘米。由八根直材构成,是交杌的基本形式。其...年代可能晚到清中期,但与宋人摹《北齐校书图》中所见,几无差异。可见民间日常使用的交杌,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它的原来结构。
[专家点评] 明 黄花梨有踏床交杌 [专家点评]明黄花梨有踏床交杌这件黄花梨小交杌杌面支平55.7×41.4、高49.5厘米。杌面及杌足之下的横材共四根,用方材。杌足四根用圆材,但在穿铆轴钉的一段,杌足断面亦作方形,故意留而不削来增其坚实。交杌在折迭时,踏床可取下或翻转过来,以便携带。杌面用丝绒编成,是近年穿织的。明代交杌传世极少,这是保存完好、...又极精的一件。
[专家点评] 明 黄花梨大圈椅 [专家点评]明黄花梨大圈椅此件明代黄花梨大圈椅长63公分、宽49.3公分、高106公分,体型硕大结实,扶手以楔钉榫五接,两端出头处回转收尾线条流畅。后腿上截出榫纳入扶手,下穿过椅盘成为腿足,鹅脖与前腿足亦构造相同。左右两面安相似券口牙子,后方则为平素牙条。明朝座次有等级之分,大位均保留予长者与贵客。此件大形圈椅想必在明朝时地位尊荣。此椅选料用心,木纹华美生动,将黄花梨木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