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专家点评] 明成化青花松鼠葡萄纹绳耳三足炉

经空白期过渡,至成化朝风格为之一变:造型整体趋向于小巧纤细,青花淡雅飘逸。这种风格上的转变与成化皇帝本人的女性化倾向有相当大的关系。这件明成化青花松鼠葡萄纹绳耳三足炉是广州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一位会员收藏的。炉面配有两只扭绳式炉耳,使其于平常之中凸现变化。釉面晶莹温润,肥而不腻。青花发色淡雅清丽。请特别注意葡萄藤幼芽的画法,在明代纹饰中只有成化朝的葡萄芽是这样画的。

[专家点评] 汉代黑陶罐

[专家点评]汉代黑陶罐汉黑陶罐(口沿)汉黑陶罐(底足)广口、短颈、溜肩、敛腹、平底、黑胎、无釉。肩上对称饰六个凸状钉,应为简单的辅首。汉代是陶器和瓷器并存的时代。汉代陶器产地大多在中原地区,亦有一些地方性的小窖口生产“另类”的陶器,该罐即是一例。这些瓷片的出土显示出历史上广州就是一个中外文化,贸易交流的热点,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

[专家点评] 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茶盏

[专家点评]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茶盏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茶盏(另面)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茶盏(另面)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茶盏(里内)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茶盏(底足)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茶盏(足)南宋是浙江龙泉青瓷鼎盛时期。经由考古发掘资料对照文献考证,南宋时龙泉地区确有烧制御用瓷器,也就是黑胎龙泉。这部份黑胎龙泉器,过去称为龙泉仿官窑,现在应该可以正式命名为龙泉官窑了。

[专家点评] 元 湖田窑枢俯釉印花“福禄”铭碟

过去人们称它为“枢府釉”或“枢府器”,是元代的官窑器,这是不确切的。根据《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介绍,元代生产卵白釉器的窑场有两处,一处在南河南岸的刘家坞,另一处在北岸。据叶佩兰先生所著《元代瓷器》介绍,目前存世带有“福禄”铭文的卵白釉器仅存四件,三件在国内,一件在日本。

[专家点评] 唐-五代安徽绩溪霞涧窑青瓷五花口盏一对

[专家点评]唐-五代安徽绩溪霞涧窑青瓷五花口盏一对五代绩溪霞涧窑青釉五出筋茶盏(底足)五代绩溪霞涧窑青釉五出筋茶盏(细部)五代绩溪霞涧窑青釉五出筋茶盏(细部)敛口、斜腹、圈足、施青釉、腹身有五条拉线,灰胎,口沿处釉面有细碎的牛毛纹。唐时中国陶瓷生产格局呈“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到晚唐五代时达到顶峰。当时皖南的一些窑口也属于这个范畴,绩溪霞涧窑就是其中之一。

[专家点评] 南北朝青瓷四系盖罐

[专家点评]南北朝青瓷四系盖罐盖底足该罐造型丰满圆润,落落大方,近足处稍微外撇,平底,灰台胎,肩上饰对称横向桥型系四支。十分难得的是有原盖。南北朝时东南一带窑场众多,青瓷也正在走向完善。此外由于釉层加厚,冷却时火候掌握不到位,釉面大多开满纹片,故流传至今的南北朝瓷器大多严重掉釉,象该罐这样保存如此完好的器物实属罕见。

[专家点评] 元耀州窑系青釉贴刻牡丹花卉纹碗

[专家点评]元耀州窑系青釉贴刻牡丹花卉纹碗俯视底足足牡丹花耀州窑始于晚唐,盛于宋,历经金元而没于明,元代耀州青瓷已是强弩之末。当时南方景德镇窑兴起,大部份的市场均为景德镇各窑所抢去,只有一些边远地区及贫困地区仍在使用价格较为低廉的本地产瓷器,因此此时北方的耀州青瓷多为粗制的日用瓷具,该碗即是一例。该碗内心采用模压印花兼以刻花之手法,饰两朵盛开的牡丹花,中间衬以花叶,刻工老练流畅。

[专家点评] 北宋耀州窑系青釉刻莲塘鸭戏图敛口钵

[专家点评]北宋耀州窑系青釉刻莲塘鸭戏图敛口钵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莲塘鸭戏图敛口钵(俯视)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莲塘鸭戏图敛口钵(底足)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莲塘鸭戏图敛口钵(荷莲)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莲塘鸭戏图敛口钵(鸣鸭)鸭子釉面细部釉面细部耀州窑始于晚唐,盛于北宋,延及金元而没于明初。及至金代,耀州窑产品质量普遍下降,主要生产各式日用瓷具。

[专家点评] 北宋磁州窑系黑釉铁锈花瓶

[专家点评]北宋磁州窑系黑釉铁锈花瓶金磁州窑系黑釉铁锈花瓶(底足)北宋时河南磁州窑形成了一个大窑系,在许多窑口纷纷烧制白釉、黑釉器,目前对烧制黑釉铁锈花器的窑口还未能最后作出确定。这种...的瓶俗称“地雷”,是酒器。本网站另一件宋磁州窑黑釉彩绘花卉纹玉壶春瓶,绘工热烈而精细,只可惜火候气氛没有掌握好,颜色就出不来了。

[专家点评] 南宋青瓷刻划花碗

[专家点评]南宋青瓷刻划花碗南宋安溪窑青瓷刻划花碗(底足)南宋青瓷刻划花纹南宋时闽南一带窑场大量生产珠光青瓷,以供应庞大的海外市场。除福建同安窑外,还有连江窑、泉州窑、南安窑、安溪窑等。其共同的特点是:青灰胎,胎质较为粗松,施青釉,釉面薄而泛黄,玻璃质强。装饰主要以各种篦划花纹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