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福建陶瓷 第四章 上

福建陶瓷第四章上士族地主生活的缩影三国两晋南朝隋唐时代,福建地区的封建郡县制逐渐推广开来,耕织日滋,旷土尽辟。作为手工业部门的陶瓷生产,取得长足发展。与浙江毗邻的福建地区,受越窑系统工艺影响,瓷业规模逐渐扩大。经考古调查,在下官路村双溪山发现南朝窑址一处,窑址因造田破坏严重,遗物分布范围约3600平方米。福建各地发现的士族地主墓葬,常见瓷器产品出土。

宋元时期外销东南亚陶瓷初探 下

宋元时期外销东南亚陶瓷初探下上表排列的这些宋元明时期外销东南亚陶瓷的实物资料,已包括了东南亚的主要地区,从而可以证实这个时期中国陶瓷外销东南亚的范围的确相当广泛;同时,各个时期输出的陶瓷,其数量级明代为最多,这也大体反映出宋元明中国陶瓷外销东南亚的趋势。所以,宋元明各个时期的有关文献记载中的外销东南亚陶瓷,无疑是包括闽南古代的瓷窑产品在内。

清高宗御制咏瓷诗 上

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上清高宗御制咏瓷诗咏古陶器质朴形犹古,神农缅作遗。自牖称纳约,为樽同戒饕。咏陶器瓶繘井易象著,耻罍诗咏申。咏陶壶青绿千年色穆然,疑铜实出范铜先。不知唐《柳宗元集》有《代人进瓷器状》,又陆龟蒙有《秘色越器诗》,是唐中末之际已有之。宋瓷胆瓶芝为华彩玉为肌,火气全无古气披。咏花瓷书灯谁将大邑瓷,相并九华枝。咏挂瓶官汝称名品,新瓶制更嘉。本是大邑雅制,却为武怅嘉宾。

南窑笔记(旧抄本)

南窑笔记(旧抄本)新平之景德镇在昌江之南,其治陶始于季汉,埏埴朴素,即古之土脱碗也。继以三窑处于山僻,挽运维艰,故不久传。汝窑北宋出汝州,有深、浅月白色二种,有有纹片者,有无纹片者。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今南昌仿龙泉深得其法,用麻油釉入紫金釉,用乐平绿石少许,肥润翠艳亚于古窑。本朝有陶司马驻昌南,传此二法,云出自山东琉璃窑也。其制用涩胎上色,复入窑烧成者。

景德镇陶歌

景德镇陶歌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武德年称假玉瓷,即今真玉未为奇。要是高庄称好不,不船运载任分携。此是修身正心事,一毫欠缺损光华。官古,镇窑最精。官庄在镇之下游,皆烧匣钵。自镇有陶,无不可仿,金银竹木,嵌刻毕肖。陶神童姓,窑工祀之甚虔。征说形家是火龙,水星一阁镇高峰,商民熙穰纷如织,消受清凉五夜钟。陶户提同口剩下零瓷及茅惊、缺口、色昏之器,估堆卖之,亦有提篮者,名走洲。

明清福建漳州地区的窑业技术

明清福建漳州地区的窑业技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工作者们在漳州地区作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发现了一批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瓷窑址,还对其中较重要者,进行了考古发掘和对外合作研究,并已将大部分资料整理、发表。由此可以说明,横室阶级窑是明清时期漳州地区窑业生产中主要的和普遍使用的窑炉形式。

宋元时期外销东南亚陶瓷初探 上

宋元时期外销东南亚陶瓷初探上瓷器,是宋元明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从文献记载结合国内外发现的实物资料,来探讨我国宋元明期特别是福建地区外销东南亚陶瓷,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若干特色及其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早在北宋时期,陶瓷外运,数额已颇不少。所以,明代陶瓷外销东南亚,随着海外贸易的发现,更远远超出于宋元之上。

论杂彩和素三彩

论杂彩和素三彩近些年,福建地区的陶瓷考古取得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漳州境内一批古窑址的发现,使长期以来中国古外销瓷研究领域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得以应刃而解。另外,以往人们仅知景德镇烧造素三彩瓷器,田坑素三彩瓷窑址的发现,则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认识。笔者认为,明代素三彩瓷器是在杂彩瓷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田坑素三彩瓷器既受到景德镇同类产品工艺的影响,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福建陶瓷 绪论

福建陶瓷绪论福建陶瓷文化是福建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40多年来的调查发现,福建省境内的陶瓷窑址分布密集,数量很多,可以说仅次于浙江省。福建陶瓷文化中,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印纹陶,或称为几何形印纹陶器,明显有别于中原等地发现的表面施加彩绘的彩陶和黑陶。福建同安等窑烧造的珠光青资及其对外输出,是宋元时期福建陶瓷文化的另一特色。

磁灶窑

磁灶窑磁灶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之乡,因陶瓷而得名。宋元时期的蜘蛛山窑址、童子山窑址、土尾庵窑址、大坪山窑址统统称为磁灶窑址,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单位。通过对磁灶窑的实地调查和有关考古资料证实,历年来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国家中多有磁灶窑产品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