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清郑簠 隶书谢灵运石室山诗 [专家点评]清郑簠隶书谢灵运石室山诗一般认为郑簠的隶书受益于汉《曹全碑》,考察他留下的遗迹,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但郑簠和所有的书法大家一样,不全停留在某碑的外表相似上,必定会注入许多自己的特色。《曹全碑》是汉隶中秀美的代表,而郑簠的隶书除了流美以外,还有拙、涩的成分在,他还参用行书法,使笔画线条流畅、自然。清人梁巘《论书帖》说“郑簠八分书...,间参草法,为一时名手”正是指此。
[专家点评] 清何绍基 隶书卷 [专家点评]清何绍基隶书卷何绍基隶书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何绍基是清代书法大家,篆隶行楷皆其擅长。何绍基的书法最大优点是线条变化多端,因此耐看,从此卷看,他有许多重、拙之笔,厚实坚挺,一横之中也多曲折,不是一带而过,字中穿插许多小而短之笔,增加了趣味,如“兼”下四点,即可看出何绍基的用心。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
[专家点评] 清丁敬 隶书册 [专家点评]清丁敬隶书册清丁敬隶书册(细部)丁敬字敬身,号砚林,钝丁,别署梅农、丁居士、龙泓山人、砚林外史等,杭州人。丁敬工诗擅书法、精鉴赏,篆刻为“西泠八家”之首。丁敬书法较少,现所见大多为诗稿、书信。此隶书册纸本,二十六开,每开纵21、横11.8厘米。此册钤有“砚林丙后之作”,是他中晚年家里失火后所刻,另“砚林亦石”是丁敬66岁所刻,故此册应为他晚年作品。何绍基亦擅隶书,此评价当为行家言。
[专家点评] 清伊秉绶 隶书联 [专家点评]清伊秉绶隶书联伊秉绶的隶书左右开合,气势博大,具有较强的装饰性,但写的不好,有美术字之讥。一般伊秉绶的隶书用笔较圆劲,有篆籀意味,而这件隶书用方笔较多,倒有点像金农的书法用笔,或受其影响也未可知,这件作品写的平实,和文字笔画少有关。这种联写好不易,因缺少对比,难以变化之故。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县人,人称伊汀州。
[专家点评] 近现代沈曾植 七言隶书联 [专家点评]近现代沈曾植七言隶书联沈曾植是近代书法大家,书法初学包世臣,广涉北碑,上溯甲骨、金文,晚年学明黄道周、倪元璐等,行草书是其最擅长的书种。此幅隶书联生拙味很重,曾熙曾说:“叟读碑多,写字少。读碑多,故能古;写字少,故能生。古与生合,妙绝时流。”联文中有几个字用了篆书的部首或笔法,如“道”、“兰”、“若”,显的高古起来。沈曾植字子培,晚号寐叟。72岁起在上海鬻书自给。
[专家点评] 清万经 七言隶书联 [专家点评]清万经七言隶书联万经字授一,号九沙。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官编修,博通经史性理及金石家言。增补万斯大《礼记集解》数万言,订证万言《尚书说》,重修万斯同《列代纪年》。万经工隶书,曾著有《分隶偶存》,可见他不是一般泛泛学书者,看他的隶书,我们能体验到笔画的动感,这与他一些笔画的“扫出”有关。另一方面,万经终究是清早期的隶书家,更多带有明人隶书痕迹,终不能与乾、嘉以后一些隶书大家相比。
[专家点评] 近现代梁启超 “颜勤礼碑”题耑 [专家点评]近现代梁启超“颜勤礼碑”题耑梁启超先生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同时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主要以碑意行书为多,篆、隶较少。梁启超的隶书较之他的篆书水平要高,隶书写的很规矩,也有变化,很耐看,看的出他在隶书方面也是下过功夫的。
[专家点评] 清代伊秉绶 隶书额 [专家点评]清代伊秉绶隶书额清季书坛善隶书者,当推伊秉绶与邓石如为大家,伊秉绶的隶书高古博大,字愈大愈壮,如正人君子,气象伟岸。“师俭堂”纸本,27.5×109.8cm,藏荣宝斋。书于嘉庆十七年,是伊秉绶逝世前三年所书。伊秉绶隶书多有汉篆书笔意,看来近于方正,然齐而不齐,整而不板,这全得力于一些局部笔画的微妙变化,如“师”之右部上一点,“俭”字四个小圆点等的处理,使古拙中蕴灵秀,老辣中含韵致,此非大家莫办。
[专家点评] 清汪进圣 将军 ... 贼纪功之墨 [专家点评]清汪进圣将军...贼纪功之墨清汪进圣“将军...贼纪功之墨”,呈长方形,10.6×2.1厘米,一面隶书“将军...贼纪功之墨”,一面隶书“咸丰九年咏春守新安时造”。顶楷书“藏烟”。汪进圣是休宁墨工,别署“鉴古斋”。在嘉庆道光年间甚著名。制墨选料有致精者。汪进圣并著有《鉴古斋墨薮》,后辑入《涉园墨萃》。
[专家点评] 清王时敏 隶书轴 [专家点评]清王时敏隶书轴张瑞图“行草七言诗轴”写于绢上,170×55厘米。后以礼部尚书入阁。张瑞图的书法在明代是风格很独特的一位,秦祖永说:“瑞图书法奇逸,钟、王之外,另辟蹊径。”由于张瑞图在政治上与魏忠贤有点牵连,为人所轻,连累其书法亦不受重视,但在日本,他的作品很受欢迎,至今日本各界还藏有他大量的作品。近几十年来,张瑞图与王铎等人一样,作品愈来愈受到国内学书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