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

[专家点评] 清郑簠 隶书谢灵运石室山诗

[专家点评]清郑簠隶书谢灵运石室山诗一般认为郑簠的隶书受益于汉《曹全碑》,考察他留下的遗迹,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但郑簠和所有的书法大家一样,不全停留在某碑的外表相似上,必定会注入许多自己的特色。《曹全碑》是汉隶中秀美的代表,而郑簠的隶书除了流美以外,还有拙、涩的成分在,他还参用行书法,使笔画线条流畅、自然。清人梁巘《论书帖》说“郑簠八分书...,间参草法,为一时名手”正是指此。

[专家点评] 清俞樾 信札

[专家点评]清俞樾信札俞樾字荫甫,号曲园。1868年主讲著名的杭州诂经精舍,达31年之久。俞樾擅书法,以隶书名于世。俞樾写信札,也往往用隶、篆书,显示了他好古之风,而这件信札以小行书写就,故显的特别珍罕了。此信札写的十分随意、轻松,举重若轻,为我们展示了他行书的特色。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著述丰富,主要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所著各书,总称《春在堂全书》,共二百五十卷。

[专家点评] 林散之 隶书联

[专家点评]林散之隶书联被誉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先生自然是以草书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不过林散之先生的隶书造诣也是相当高的,只是被草书所掩而有些不为人知。结字多呈长方形,有的笔划长枪大戟,有的短促聚力,虽是隶书,但又揉入了行书的笔意,故而活泼又有力度,如果林散之先生将精力再多投入一点到隶书中去,使之再完备些,作品再多些,林散之隶书的地位将会大大提高,或开一代风气也未可知。林散之安徽和县人。

[专家点评] 明宋旭 網川图卷

[专家点评]明宋旭網川图卷明宋旭網川图卷(局部)这幅“網川图卷”绢本设色,纵31.3厘米,横1091.3厘米,藏无锡市博物馆。“網川图卷”作者为明代的宋旭,宋旭(1525—?从他这卷“網川图卷”上我们尚能看到前述三家的遗绪,虽然他表现的是南方的山水景致。宋旭工隶书,常以隶书署款,此卷亦是。宋旭绘此卷时在万历甲戌夏日,即公元一五七四年,宋时年五十岁,正是年富力强时。

[专家点评] 近现代吴昌硕 隶书联

[专家点评]近现代吴昌硕隶书联隶书联(题款)在吴昌硕的书法创作中,无疑以篆书、行草为主,但吴昌硕学习隶书的时间并不短,在青年时期便曾临习汉碑,如“张迁碑”、“嵩山石刻”、“张公方碑”、“石门颂”等,同时又受到邓石如、吴让之、杨见山等人的影响,笔法近似杨见山,他在三十五岁时书的一幅隶书还是“张迁”的风格,结体方正,用笔尚拘谨、小心。

[专家点评] 秦汉 莱子侯刻石

[专家点评]秦汉莱子侯刻石《莱子侯刻石》又称《莱子侯封冢记》、《天凤刻石》等,新莽时隶书,7行,每行有直界,行5字,共35字。石原在山东邹县南峰山之西南卧虎山前,清嘉庆二十二年,滕县孝廉颜逢甲偕友孙生容、王辅中游邹县时偶得。刻石中有“天凤三年”字样,按:天凤三年为公元十六年,此时隶书尚处朴质阶段,字形、笔画略存篆书意味。清人杨守敬评此刻云:“是刻苍劲简质。汉隶之存者为最古,亦为最高。”

[专家点评] 六朝 鲍捐神坐

[专家点评]六朝鲍捐神坐神坐又称神座,为神主牌位。《周礼·春官·司几筵》:“凡丧事设苇席,右素几,其柏席用萑黼纯”。“鲍捐神坐”为隶书,年代为三国魏。全文为“魏故符节仆射陈郡鲍捐之神坐。”1923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城东北二十里杨坟村,同时还出土有鲍寄神坐。书体、形制基本相同。“鲍捐神坐”刻法虽不精,但粗犷豪放,具有一股生辣激越的气息。

[专家点评] 清 巴慰祖 七言隶书对联

[专家点评]清巴慰祖七言隶书对联巴慰祖字予藉、子安,号隽堂、晋堂、莲舫等。巴慰祖爱好广泛,如奕棋、驰马、度曲等无不涉猎。虽然巴慰祖山水、花鸟皆工,但他的主要成就还是在篆刻上。他与程邃、胡唐、汪肇龙被人称为“歙四子”,印宗秦汉,工整秀雅,给后人影响很大,几乎目空一切的赵之谦独对巴慰祖另看一眼,这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巴慰祖印艺水平一斑。巴慰祖在书法上以隶书胜,有建宁、延熹遗意。

[专家点评] 夏之勋七言隶书对联“孤操”

[专家点评]夏之勋七言隶书对联“孤操”这幅“孤操不渝无鹤怨;澹交耐久有鸥盟”七言隶书书者为清代的夏之勋。隶书结体趋扁,这种形态只是汉隶的一种特征,不是汉隶的全部,夏之勋的师承决定了他的基本面貌。夏之勋书此联时很注意字幅间的起伏对比,如“渝”、“鸥”以轻笔出之,而“盟”、“鹤”、“无”数字则重笔顿挫,使之在节奏上出现变化,不使平淡无味。夏之勋字铭旃,号芳原,江西南昌人。

[专家点评] 清 伊秉绶 隶书节临张迁碑

[专家点评]清伊秉绶隶书节临张迁碑伊秉绶,字组似,号默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出为惠州知府,扬州知府,以廉吏善政称。工书,尤擅隶书,有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齐名。著有《留春草堂诗抄》,《清史稿》有传。确实如此,伊书藏巧于拙,于工稳中求变化,颇有匠心而又不矫揉造作,在更高层次上再现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