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清雍正 景德镇窑广彩开光人物瓶 [专家点评]清雍正景德镇窑广彩开光人物瓶这件雍正广彩瓶高36.3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4厘米。广彩,创自清代中叶,当时将景德镇所烧白瓷运至广州,雇工匠设厂加工彩绘,开炉烘烧,制成彩瓷出口。这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沿用民间传统的瓜果花鸟图案,并仿照织锦图案,以金色作锦地,行话称“织金”,多为线描与平涂相结合,花纹布满器体,绚采华丽,辉煌夺目。
[专家点评] 清雍正 端石留耕砚 [专家点评]清雍正端石留耕砚此清雍正端石留耕砚为老坑石,右上阳文篆书“留耕”二字,左上方圆角方池。砚匣为此檀木,砚长17.8、宽11.2、高2.5公分。余甸初名祖训,字仲敏,改名甸,字田生,晚更号芳初,又字修吾。康熙四十五年进士。雍正壬子十年弃官归田。余甸博学多才,工书法。
[专家点评] 清雍正 景德镇窑炉钧釉尊 [专家点评]清雍正景德镇窑炉钧釉尊这件清代雍正炉钧釉尊高23.5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10厘米。此尊撇口,溜肩,肩以下渐收,足部外撇,圈足。肩部两侧贴饰兽面衔环;口部、肩部、腹部均有凸弦纹;底篆刻“雍正年制”款。通体施炉钧釉,釉流动自然。红、蓝、紫、月白等诸色交融,形成长短不同的垂流条纹,五彩缤纷。其中以红色最为出众,红中泛紫,似成熟之高梁穗色,俗称“高梁红”,是雍正炉钧釉的显著特征之一。现藏故宫博物院。
[专家点评] 清雍正 景德镇窑粉彩莲荷纹玉壶春瓶 [专家点评]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莲荷纹玉壶春瓶这件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莲荷纹玉壶春瓶,高27.5厘米,口径8.4厘米,底足11.6厘米。白胎,上腹较薄,下腹较厚重,设计特别稳重大方。经高温焙烧以后在素白瓷器的釉上,用含铅量较大的粉彩作画,以高超的技艺画出一幅莲荷图,层次清楚,色彩柔和淡雅。底部在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专家点评] 清雍正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多福多寿图梅瓶 口如盘,颈细而短,肩部丰圆,腹下内收,至底外展。无论青花还是釉里红,呈色俱佳,浓而不艳,雅而不淡,在莹亮、细腻、柔润的白釉地子下更显得高尚而名贵,器形不大不小,摆设与把玩两相宜,且纹饰内涵耐人寻味,是一件不俗的清代雍正民窑精品。
[专家点评] 清雍正 湘妃竹绣花卉多宝格 [专家点评]清雍正湘妃竹绣花卉多宝格清雍正湘妃竹绣花卉多宝格(细部)清雍正湘妃竹绣花卉多宝格(细部)清雍正湘妃竹绣花卉多宝格(细部)这件清雍正湘妃竹绣花卉多宝格高86厘米,宽910厘米,是一种集各种材料,各种工艺为一体的精致考究家具。同时在多宝格的内壁还装饰有刺绣花卉织品。此种工艺应该就是指这件多宝格上所见的各种工艺。
[专家点评] 清雍正 潘老桐刻人物紫檀笔筒 [专家点评]清雍正潘老桐刻人物紫檀笔筒这件清雍正潘老桐刻人物紫檀笔筒,高12.3厘米。笔筒外壁浅刻一老翁,头带巾帽,身着宽袍,袖手而立,若不胜其寒。背面有题诗及款识:“路入寒梅江树斜,十分浓雪一分花。野人能奈三更冷,明月空山问酒家。雍正岁次乙巳小春月,诸君同集卧秋草堂,老匏赋诗,雪堂写意,药溪作书,老桐法镌。”老匏名朱冕,雪堂为蔡嘉,药溪名汪宏,老桐即刻竹名家潘西凤。此笔筒包浆亮丽,保存完好,极为难得。
[专家点评] 清雍正粉彩人物纹笔筒 [专家点评]清雍正粉彩人物纹笔筒另面底足口沿细部细部细部细部此笔筒主题纹饰为粉彩“观棋不语图”。表现出观棋不语真君子的风度,寓教于画,颇有情趣。此笔筒口沿圆润,平底露胎见细密弦纹,...规整。总体看去,口沿略小,底部略宽,白色底釉细腻肥润,釉上施彩以绿为主,浓淡有别,其他色彩各宜,其位看上去极为谐和调,是清雍正时期民窑佳作。
[专家点评] 清雍正青花桃蝠纹橄榄瓶 [专家点评]清雍正青花桃蝠纹橄榄瓶雍正时期为时虽然短暂,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这件青花桃蝠纹橄榄瓶,高39.9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12.3厘米,该瓶呈橄榄形状,足内有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整个造型端庄秀美,线条简洁流畅,比例协调,轻重适度,具有雍容典雅的时代风貌。纹饰描绘精细,构图别致,画意吉祥,暗喻“五幅捧寿”,是雍正青花瓷器的代表作品。
[专家点评] 清雍正仿哥釉盘口双螭龙耳瓶 [专家点评]清雍正仿哥釉盘口双螭龙耳瓶底足螭龙耳清代早期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都十分喜爱宋代的官窑瓷器,特别是单色釉器,因此这三代都有不少仿宋官窑器传世。这件盘口双螭龙耳瓶就是一件雍正时期民窑烧造的仿宋代哥窑器。雍正、乾隆朝这类瓷器的分别是:雍正朝器器身修长,瓶腹微敛,釉面肥厚,大开片,开片自然。两朝器同为沙底,但雍正朝器沙底细,全底上护胎釉;乾隆朝器沙底较粗,通常在圈足部分上护胎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