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窑笔记(旧抄本) 南窑笔记(旧抄本)新平之景德镇在昌江之南,其治陶始于季汉,埏埴朴素,即古之土脱碗也。继以三窑处于山僻,挽运维艰,故不久传。汝窑北宋出汝州,有深、浅月白色二种,有有纹片者,有无纹片者。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今南昌仿龙泉深得其法,用麻油釉入紫金釉,用乐平绿石少许,肥润翠艳亚于古窑。本朝有陶司马驻昌南,传此二法,云出自山东琉璃窑也。其制用涩胎上色,复入窑烧成者。
宋元时期外销东南亚陶瓷初探 上 宋元时期外销东南亚陶瓷初探上瓷器,是宋元明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从文献记载结合国内外发现的实物资料,来探讨我国宋元明期特别是福建地区外销东南亚陶瓷,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若干特色及其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早在北宋时期,陶瓷外运,数额已颇不少。所以,明代陶瓷外销东南亚,随着海外贸易的发现,更远远超出于宋元之上。
论杂彩和素三彩 论杂彩和素三彩近些年,福建地区的陶瓷考古取得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漳州境内一批古窑址的发现,使长期以来中国古外销瓷研究领域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得以应刃而解。另外,以往人们仅知景德镇烧造素三彩瓷器,田坑素三彩瓷窑址的发现,则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认识。笔者认为,明代素三彩瓷器是在杂彩瓷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田坑素三彩瓷器既受到景德镇同类产品工艺的影响,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晚明至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外销瓷研究 晚明至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外销瓷研究晚明至清乾隆是景德镇窑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景德镇外销瓷生产的黄金时代。入明以后,正统至正德时窑址又有所增多,正德时的窑址除镇窑和湖田外,尚有镇窑附近的里村、河西公园以南、农机厂以及瑶里的外瑶等处。乍看之下会以为景德镇制瓷业似乎在衰退。但是如此广阔的海外市场也不能给病入膏肓,面临原料危机的景德镇制瓷业带来多少活力。
康熙青花瓷器的创新与发展 此时期青花瓷器凭最高峰的盛势,在创新与繁荣上也达到了自身发展的高峰。因此,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能给人以深厚含蓄、耐人寻味的美感。康熙青花瓷器的釉色特点是色泽鲜明青翠,浓淡相间,层次分明。这种特点在康熙青花瓷中的山水、花鸟纹饰中表现尤为明显。其中,康熙中期的青花瓷器最具魅力。
纵观乾隆瓷器 纵观乾隆瓷器中国瓷器工艺发展到清代雍正至乾隆早期,无论在瓷业生产的规模上,还是在制瓷技术以及产品的精美程度上,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乾隆丙午”款青花盘为乾隆五十一年官窑产品,可谓乾隆中后期青花瓷器的代表作。乾隆釉里红瓷器在传世品中占一定比例,纹饰线条有的浅淡或偏暗,但其产品仍能表现出娇妍沉着、敦厚朴实的风格。
多元文化因素对元瓷造型影响简论 多元文化因素对元瓷造型影响简论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之一,它的建立,宣告地跨亚欧大陆的大蒙古帝国的最后完成。从瓷器造型所反映的多元文化因素,可以了解当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的历史情况。一中国文化因素仍在瓷器造型中占据主要地位在元代瓷器当中,大部份器物仍然具有传统的中国风格,如琮式瓶、凤耳瓶、鬲式炉、胆瓶、贯耳瓶等,其造型与前代器物十分近似。
越南未来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在历史上或许你能找到答案 越南自称是龙与仙的子孙,表示自己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然而越南真正的历史最早见于中国周朝史书记载,那时越南被称为越裳或交趾。秦亡秦将赵佗立南越国与西汉对抗,后为汉藩属国。自汉到五代十国的1000年黎,越南与中国为属地关系,越南始终是中国封建王朝统一管制下的郡县。越南陶瓷还曾因为模仿中国被其他国家认为是中国的产物,这里最为明显的就是历史的安南黎朝青花瓷。
一篇文章网罗青花瓷鉴定,七种青料断代史?稀有性才是收藏的根基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瓷。直到元代中期,随着制瓷业的发展,又重新创烧了青花瓷。从元代至今811年中,千年瓷都景德镇在烧造各类青花瓷器中,所使用的青花料按其年代顺序分类,共有以下七种:苏麻离青、石子青、平等青、回青、浙料、珠明料、现代青料。
嘉德「天民楼藏瓷」的盛清官窑 | 看文青皇帝如何笃学好古 适逢北京嘉德四季迎春拍卖,我们就从其「天民楼藏瓷」中,寻找揭示帝心的大清宫窑,看看这三位文青天子如何慕古怀旧,追效前朝的艺术余晖。大家对雍正的印象,多是其勤政美誉。清代御窑自康熙起慕名仿烧,仅持续至雍正之时,仅历两朝,数量稀少,甚为珍稀。字体布局严谨,纤秀端庄,为标准雍正御窑款识。斗彩滥觞于宣德,极盛于成化。雍正一朝,斗彩烧造取得了不输成化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