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沧桑话铜鼎 中原沧桑话铜鼎鼎是宝鸡出土的青铜器群中最重要的器种之一,它是古代的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是用以烹煮鱼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也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青铜礼器之一。商代前期多为圆腹尖足,也有柱足方鼎和和扁足鼎,直耳,深腹,短空锥足的风格较明显。鼎虽然在日常饮食器具中的主要作用是烹煮肉食,但在西周时期其重要意义则是体现等级的。
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流传百世 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流传百世青铜文化是灿烂的中国古代艺术中最早最闪光的亮点,不仅对历史与考古方面的学术研究十分重要,它在铸制工艺、材质特征、文字形制等方面,也具有特殊趣味的鉴赏价值。金文就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时称铜为金,所以称为金文。我们知道商代遗留下来的文字资料主要是甲骨文和金文,西周遗留下来的文字资料,主要是铸于青铜器上的金文,它的可贵之处是,记录了当时发生的史实,记载了大量的重大历史事件。
王荣林:收藏青铜器空白点 后来王荣林发现,铜镜的升值潜力比较大,就开始转向经营铜镜和其他一些青铜器。王荣林就耐心地告诉他们,自己已经收集到一只铸造矛头用的青铜范,现在还想找类似的东西,比如铸造铜带扣、佛像、各种车马部件、兵器或者其他用品的范。■社会评价铜范稀有价值高收藏空白得填补王荣林的青铜范也吸引了文物专家的特别关注。还有媒体报道认为,王荣林收藏的青铜范,填补了我国青铜器收藏的空白。
青铜器的纹饰折射出时代特征 青铜器的纹饰折射出时代特征青铜器各时期纹饰有不同的特点。对青铜器来说纹饰就是铸造或雕刻在青铜器表面的装饰图案。青铜器由于礼器的原因,任何一种纹饰都不是随意的。所以说,对青铜器的断代,最突出的就是造型和纹饰,时代特征直观显见。因为虽然灯形是汉代的,但是牛身上铸有夔龙纹,还有云雷纹做地纹,这种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的纹饰出现在汉代的铜灯上,时代相差千年左右,表现在一个器物上,就是一件证据确凿的仿品了。
看看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演变 看看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演变在中国的铸造史上,最早出现的就是土陶范铸造。我们还是以圆鼎为例,看一下它的铸造工艺变化。特点就是在鼎底的外侧有“△”的范线。战国时期普遍流行的错金、错银、鎏金、錾刻等新工艺,都反映了青铜铸造工艺与加工技术的进步。错金、错银工艺与钢制工具的出现有着直接的关系,钢制工具实现了可以在青铜器上刻槽,这种钢制小工具制品的大量使用,正是广泛发生在战国时期。
文博大家王世襄战后苦追国宝 文博大家王世襄战后苦追国宝上个世纪末,曾有一种说法:下个世纪可能会再出一个钱钟书,但出不了一个王世襄。王世襄将目录拿到手中,声明就是为追查此批文物而来。王世襄与公司及船长核实情况后,赶回东京,下午由美国宪兵摩托车开路,七八辆卡车将书箱送到横滨码头,不日,这艘载着中国珍贵的古籍文献的货船驶向了上海。为此,王世襄的体重减轻了十几磅。王世襄追回了数以千计的国宝,使祖国文物避免遭受重大的损失,功莫大焉!
刍议青铜错金工艺的鉴赏 刍议青铜错金工艺的鉴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错金银”工艺始于春秋中期,与铁器的发明有着直接的联系,盛行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时期。如果从工艺研究角度上说,错金工艺并不是以铁器的发明为先决科技生产条件。由此,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错金工艺的原始面貌。据以往书籍介绍,如《文物》杂志1963年第6期史树青先生撰写的《我国古代的错金工艺》一文,错金工艺通称为“金银错”。
谈谈青铜器的保养 谈谈青铜器的保养青铜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著名文化遗产,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造型独特,纹饰精美,其中许多还带有铭文,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无论是博物馆收藏还是私人收藏,如果保管不当,使其遭到损毁,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青铜器上形成的碳酸盐,大都是长期埋藏在潮湿密闭的地下墓葬中造成的。青铜器必须有符合保管条件的建筑,即陈列室或库房、家庭陈设橱柜,这是保养青铜器寿命的物质条件。
浅谈明清官窑中的夔龙纹 浅谈明清官窑中的夔龙纹一、关于乐正“夔”的传说“夔”是历史上尧、舜时期才华非凡的音乐家,因精通音律被舜帝提拔为乐正,掌管氏族乐舞。相传他的作品流传至千年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赞其尽善尽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即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