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韩湘子造酒开花

八仙之一的韩湘子,生得眉清目秀,手里总是持着一个花篮。神话传说里,韩湘子是唐代着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儿。韩愈曾多次督促韩湘子读书上进,韩湘子却说:“我也读书学习,只是内容与您读的有所不同罢了。”突然,韩湘子从外面回来,向叔叔祝寿。韩湘子拿过一只大空酒樽放在酒席宴前,上面盖上一只金盆,便做起法术来。韩愈和众人都不解其意,韩湘子说:“后自会明白的。”日后,韩湘子潜心修道,终于成了八仙之一。

法门寺塔传说

法门寺塔传说着名的佛教名刹法门寺位于陕西扶风县北崇正镇的中央,雄伟壮观的“大圣真身宝塔”树于法门寺之中,因此人称“因塔而建寺,寺因塔而着名”。这还不算,她又于天授四年迎奉法门寺佛骨至东京(洛阳)明堂供养,并赐绢三千疋修葺寺塔。今天,孤高九十三米的法门寺塔,作为中、印文化交流的胜迹和丝绸之路上的一块里程碑,向中外的旅游观光者们招手致意。

笛子韩湘子

一称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至大理丞。韩湘子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书中称,韩愈有一远房子侄,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还有说韩湘子是韩愈外甥,其事迹和《酉阳杂俎》所言大同小异。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韩愈的族侄,五代时即被仙化。汉帝大怒,将韩湘罢官发配。韩湘子因此而出家,隐居于终南山修道,得成正果。后来,韩湘子屡次化形,度化他的叔叔韩愈。

韩湘子出卖雨雪

韩湘子生有仙骨,率性而行,对繁华艳丽之事感到厌恶,喜好恬淡清幽的生活。一天,韩湘子出外访道寻师,恰遇吕洞宾和汉钟离,于是韩湘子离家出走,跟随二人学道,并得其真传。韩湘子想度化韩愈,但韩愈不信道学之事,于是他就先用法术来打动他。韩愈祈求多次,亦不见雨雪从天而降,因此面临着被罢官的危险。韩湘子装扮成一道士,在街头立了一招牌,上面写着:“出卖雨雪。”

韩湘子

韩湘子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韩愈的侄孙子。世传其学道成仙。二十岁时,去洛下探亲,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讯全无。衣衫破旧,行为怪异。韩愈让他入学校和学生们一起读书。韩湘子一言不发,只跟下人赌博,喝醉了就睡在马房中,一睡就三五天。韩愈担心不已,问他:“人各有所长,就算小贩也有一技之长。你如此胡闹,将来又如何做事呢?”后传,韩湘子跟吕洞宾学道。

文人与禅师的故事

尤其自古以来不少文人专喜找禅师谈禅论道,彼此往来酬答唱和,留下不少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公案。以下列举数则,从中可见禅师的智慧,是历代文人能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的重要因素。此外,他与如满禅师、惟宽禅师等高僧,也时有往来。不久,韩愈再次拜访大颠禅师,彼此论议往返数次,却仍息不下对佛教的鄙视之心。

昼夜一百八 - 公案100

昼夜一百八韩文公访大颠宝通禅师,问:「和尚年纪多大?」大颠提起数珠说:「懂吗?」韩文公表示不懂,大颠说:「昼夜一百八。」韩文公仍不明白。当时情况可能是韩愈向大颠反应:「我问你多大年纪,你回我昼夜一百八,首座回我叩齿三下,两个答法怎么不一样?」所以大颠学首座叩齿。大颠见韩愈不懂,遂再答:「昼夜一百八。」我日日夜夜都是这个样子的,日日夜夜都是一百八,心境始终一贯。

韩愈与大颠

韩愈无奈,只好又去问大颠。不想此事传了出去,说韩愈与大颠成了好朋友,不会再为难佛法了。韩愈本是坚决的排佛论者,但一见大颠,却不由自主地与之亲近起来,与大颠保持非常好的私人关系,传为一段佳话,佛教徒也经常引用此事作为佛教僧人风采的证据。按照韩愈的说法,他喜欢的只是大颠本人,而不是整个佛教。因为佛教念珠有一百零八粒之制,大颠说昼夜一百八,代表了佛教,而韩愈间的是大颠的年纪,是人的寿数。

禅诗中的故事(远尘)

禅诗中的故事远尘中国古代诗歌大多是诗人抒情述志或抒发愤懑之作,因此每一首诗歌都有其写作背景和思想内涵。禅诗作为古代诗歌作品的一个类别,也不例外。纵观历代禅诗,其中有很多都蕴含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因此灵澈禅师作了这首诗,对韦丹刺史作了善意的调侃。从以上几首禅诗可知,禅诗不仅阐释了佛理禅意,而且还包含广泛的生活内容,与世俗诗歌不同的是,很多禅诗中都有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

灵山传说(之四)

灵山传说(之四)韩刺史灵山留衣(续上期)传说唐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皇帝。史虚己以朝佛为名,奉命亲登灵山寺,把韩愈的手书面呈大颠和尚。他十分珍惜和大颠和尚结下的情谊,便特意再登灵山寺,亲向大颠道别。韩愈离开灵山寺,离开潮州城,奉旨到袁州赴任去了。一千多年来,留衣亭成了灵山寺道迹贤踪的标志,作为唐代的文学家,思想家的韩愈与高僧大颠友好往来的故事,成了千古美谈,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