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

十六.三个锦囊妙计

十六.三个锦囊妙计玉琳玉岚在县衙里和刘县官谈着,皂役取来吴师爷的烟斗和凶器。他这一念生起,忽然间,他像若有所忆的记起他师兄的三个锦囊放在包袱之中。玉琳一见,原来如此,心中非常欢喜,即刻依锦囊的指示而行。

慈心免祸,印经延年

曹舜聪是福建人,在汀州郑家教书,凡是鲜鸡虾蟹这一类的活物都不吃,恐怕主人为他...生害命。清世祖顺治十三年,他生了一场大病,僵冷了三昼夜,忽然醒来告诉人说:「我的命本来注定应在顺治元年被流贼...死,因为担任家教时,爱惜物命,所以延寿十二年,而且免于横死;又因为在顺治七年夏季,劝人刻了三张金刚经,再添加了三年寿命。」由此可见:爱惜物命,能够加寿延年,解除大祸。慈心不...可以得福免灾。

喻梅:顺治皇帝出家之迷终破解

侍卫大惊,想逮捕老僧徒弟,顺治帝却制止了,要小和尚不妨打开画轴来过目。众人面面相觑,顺治帝也吃惊不小。顺治帝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前世是峨嵋山老僧啊!1638年3月15日出生的顺治帝,马上要过23岁生日时,于1661年2月5日,黄历正月初七子刻,抛弃帝位出走,与徒弟遁迹于普陀山深岩之中。世祖离位后,皇三子玄烨于顺治十八年继承皇位,史称康熙帝。康熙帝六下江南,目地之一就是探访顺治帝踪迹,但未如愿。

玉琳国师的故事第十六节三个锦囊妙计

玉琳玉岚在县衙里和刘县官谈着,皂役取来吴师爷的烟斗和凶器。他这一念生起,忽然间,他像若有所忆的记起他师兄的三个锦囊放在包袱之中。玉琳一见,原来如此,心中非常欢喜,即刻依锦囊的指示而行。

玉琳国师的故事第十七节山寨改佛殿

虽然玉琳国师坚决的拒绝顺治皇帝的美意,但顺治皇帝,为了国师的荣耀,怎样也不承认玉琳国师的做法,玉琳国师不再讲话了,顺治皇帝只得怏怏的告退。第二天,玉琳国师悄悄的离开皇宫,怎样的走法,大家都不知道。顺治皇帝知道圣者的意志是不可勉强,他对玉琳国师圣洁的风格,更是敬仰。当然,也有不少人对玉琳国师的身份表示怀疑,因为他眉清目秀,气宇不凡,不像一个修头陀苦行的人。玉琳国师尽量的装得平凡,不引起别人的注意。

玉琳国师的故事第十八节皇帝请我去的

玉琳国师又是他的老样子,一袭僧衣,一双僧鞋,此外就是他的三衣一钵,在宫中被拜为国师,他用的东西没有增加,在外游化多年他用的东西也没有减少。玉琳国师听到这个消息很欢喜,他觉得师兄一向就是躲避他,可是他的一切师兄帮助又很多。船上的客人不多,风平浪静,睛空万里,玉琳国师搯起念珠,默默的念着佛陀的圣号。『祝你金榜题名!』玉琳国师很真挚的看看这位青年。

峨眉山伏虎寺的故事

伏虎寺清朝顺治八年重建的峨眉山“虎溪精舍”竣工,顺治十七年董鄂妃去世。康熙继位,理顺天下后,为寻父亲四下微服私访,斩获顺治可能在峨眉山出家的消息。遂派翰林蒋超带密旨到峨眉出家,主持《峨眉山志》的编撰。几经周折,终于在伏虎精舍不远的佛塔满布的萝峰庵中找到了顺治!康熙大喜,前往峨眉山劝其父归朝中,同享天伦之乐。

峰字少一横:顺治康熙 父子缘薄不相识

杭州西湖“花港观鱼”碑中的繁体“鱼”字少一点,也是康熙一时心血来潮写的。“峰”字少一横。这样,皇位传给了时年只有8岁的玄烨,年号康熙。玄烨为粗心而后悔,觉得自己的父子缘分太薄。在题字时,便有意将“灵峰胜境”中“峰”字下的“丰”,少写了一横,寓意“父子缘薄不相识,人生有憾难圆满”。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但这传说中却包含了康熙对父皇顺治的深深思念之情。

··国师与皇帝··

顺治皇帝是一国君主,甚至他羡慕出家为僧的生活,他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他对玉琳国师的恭敬,可想而知。玉琳国师是一位美风仪的高僧,平时喜静,不爱说话,即连皇帝问佛法,他也简明扼要,不愿多言,使人感到禅门一言,不易求也。

康熙夜寻吉祥寺

由菩萨顶出发,西北行,翻过峻峭的山峰,迂回二十华里,便来到峦回谷抱、泉水叮咚的吉祥寺。老僧和颜悦色对康熙说:“阿弥陀佛,我就是吉祥寺的,请施主跟我走吧!”其实迷路这个地点距寺祥寺很近,他们路过一板桥,就来到了吉祥寺。立即将原来的文殊殿改为文殊灯笼殿,将刚才引路的这位文殊菩萨封为灯笼文殊,将路过的那个板桥叫做清凉桥,故吉祥寺又名清凉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