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林彪为何为彭德怀洗清一桩历史冤案? 但就是这次会议“在批判和斗争彭德怀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段与会议主旋律不相和谐的插曲”,反而为他澄清了一桩背了20多年的历史冤案,卸下了“反...”这一沉重的历史包袱。由于林彪的缄默和彭德怀“事久自然明”的态度,造成了事实真相被错误的主观认识所掩盖,最终累积成一桩历史冤案。随后,会议转入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阶段。林彪的一番表白,终于澄清了事实,还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也为彭德怀洗雪了一桩历史冤案!
刘邓大军谍战往事:刘伯承拒接受杨森“起义” 刘伯承、...、李达进军西南途中,在铁山渡口观察敌情郭汝瑰起义通电编者按:本刊曾刊登谢武申先生《刘邓大军谍战往事》一文,披露鲜为人知的刘邓大军情报工作。设法联络郭汝瑰在南京,情报处接过中央转给二野的地下党关系。如在徐州会战时,蒋介石主持作战会议,郭汝瑰报告情况,提出方案。蒋介石到台湾省后曾说:“没想到郭汝瑰是最大的共谍。”西南军区成立后不久,担任西南军政...会主席的刘伯承到南京兼任军事学院院长。
陈云为何在 ... 党内外和国内外都享有崇高威望? 陈云为何在党内享有崇高声望:挽救高干政治生命>陈云>>陈云之所以在党内外和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道德操守和人格魅力。胡...表示赞成,指示中央组织部同中央统战部解决此事。在陈云作出明确批示后,为马寅初...的步伐大大加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立即向中央建议复查潘汉年案件。复查结果表明,原来认定潘汉年是“内奸”的结论不能成立,应予否定。陈荒煤将信和材料经周扬转送胡...。
哪位传奇参谋长辅佐过五位开国元帅? 初任参谋长在中国人民...军史上,有过这样一位传奇将军。他就是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李达。两次辅佐贺龙元帅贺龙是李达辅佐过的第一位共和国元帅,也是唯一先后辅佐过两次的元帅。1993年7月12日,这位担任参谋长时间最长、曾辅佐过共和国五位元帅的传奇上将,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李达被认为是中国建军史上最好的参谋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刘邓“减灶”擒敌记:定陶一战歼敌4个旅 蒋介石急忙改变作战计划,调集14个整编师、32个旅共30余万人到冀鲁豫战场,对晋冀鲁豫野战军形成两面合围之势。蒋介石、刘峙要逼刘邓大军与之决战!战斗进展之顺利令赵锡田十分得意。定陶一战,刘邓部歼敌4个旅计1.7万余人,粉碎了西路之敌的进攻,打破了敌人钳击我军的计划。从此,刘邓大军在晋冀鲁豫战场上完全取得了战略主动权。次年6月,刘邓大军挥戈南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胡适与蒋介石君臣关系:从完全拥护到彻底破裂 蒋介石与胡适(资料图)胡适与蒋介石一臣一君,一个是...新文化运动中开风气的人物,一个是1928年至1949年10月以前中国的最高执政者。今天,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政治理念的提出,随着两岸关系的日趋正常化和学术交流的日趋频繁,特别是有关胡适、蒋介石文献档案的逐步开放,把胡适研究和蒋介石研究纳入学术轨道的时机已趋成熟。胡适跟蒋介石的关系,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935年召开的沙窝会议都谈了哪些内容 1935年8月3日,由张闻天签发了《八月四日在沙窝召开...会议》的通知。沙窝会议开了3天,8月4日至6日。发言者赞同张闻天的报告,并对决议草案的内容提出一些补充意见。但须注意可能发生的不好影响,过分的批评会妨害团结的。主要是承认民族的自决权,帮助他们的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沙窝会议对于加强1、4方面军的统一领导与团结,坚定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必胜信心,起了积极的作用。
何人“两让司令” 刘伯承称其为 ... 最优秀将领 刘伯承同志赞扬他“百战百胜,是...最优秀的将领之一”,陈毅同志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经他一再恳请,中央决定陈毅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治...,陈毅不在位期间,其职务由粟裕代理。粟裕同志“两让司令”的故事,在华东部队传为美谈。1984年2月5日,粟裕同志不幸与世长辞。粟裕同志永远是我们每一个...员和革命军人学...楷模。
谁两让司令被刘伯承赞为 ... 最优秀将领之一 刘伯承同志赞扬他“百战百胜,是...最优秀的将领之一”,陈毅同志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在功劳和荣誉面前,粟裕同志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谦虚谨慎的作风。经他一再恳请,中央决定陈毅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治...,陈毅不在位期间,其职务由粟裕代理。粟裕同志“两让司令”的故事,在华东部队传为美谈。粟裕同志深受广大指战员的信赖和爱戴。
惨烈湘江战役:当地曾留下“三年不饮湘江水”说法 经过几天浴血奋战,红军折损过半,鲜血染红了湘江。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3月26日,开国将军曾美百岁华诞。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到达湘江后顺利地控制了渡口,但因队伍携带的辎重过多,行动缓慢,大部队还未过江,就遭受了赶来的敌军的夹击。接受任务后,曾美挎上枪,迅速找到那所大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