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

舌战群儒,诸葛亮是如何用一张嘴说服东吴联刘抗曹的?

舌战群儒,是指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孙刘联军是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基本扫平了北方的袁绍、袁术、吕布这些大小势力,剩下刘备和孙权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曹操也知道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到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了刘备。《三国》剧照孙权

庞统大名鼎鼎,为何两次求职都遭到冷遇,答案一目了然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本期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发生在庞统来到江东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鲁肃、庞统和刘备。原文如下:鲁肃出谓庞统曰:「”非肃不荐足下,奈吴侯不肯用公。公且耐心。”统低头长叹不语。肃曰:「”公莫非无意于吴中乎?”统不答。肃曰:「”公抱匡济之才,何往不利?可实对肃言,将欲何往?”统曰:「”吾欲投曹操去也。”肃曰:「”此明珠暗投矣,可往荆州投刘皇叔,必然重用。”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周瑜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周瑜(下)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建安五年,孙权继位后周瑜留在吴郡辅佐。鉴于周瑜与孙策交情深厚,于是母亲吴夫人命孙权以兄长之礼来尊敬周瑜。周瑜重大事件之八——劝谏孙权拒绝遣质建安七年,曹操最大的劲敌袁绍病死。孙权也有些不自信,于是单独将周瑜召至母亲面前询问意见。

容斋解读系列——孙权被称为至尊,是僭越还是另有原因

1三国之时,风云际会,曹操、刘备、孙权,虽际遇不同,但皆为人杰,早已成为定论。三人之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未曾篡位,但早已是汉室的实际掌控者。而刘备则在汉献帝被逼禅位后自立为帝,是为汉昭烈帝。虽然最终都成为了帝王,可以被称为至尊。

鲁肃提出榻上对却遭到排挤,促成孙刘联盟一战翻身

鲁肃重大事件之五——榻上对诸葛亮的隆中对,使刘备终于找到正确的战略方向。东吴也有一版非常精彩的榻上对,为孙权规划出谋取天下的战略方针,提出者便是鲁肃。周瑜赶紧向孙权引荐鲁肃,建议孙权亲自接见这名重要人才,万万不可错过。在孙策去世,孙权接任一段时间后,鲁肃终于见到孙权。酒席散场后,孙权将鲁肃单独留下,把两人的桌子并起来继续单独喝。孙权把鲁肃的桌子拉过来并在一起,是一种亲近、不拘小节的表示。

借荆州及单刀赴会的历史真相,为您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鲁肃

鲁肃重大事件之九——借荆州刘备借荆州这件事,许多朋友更加熟知《三国演义》的版本,似乎整个荆州都是刘备从孙权手中借得,实则不然。不过,近年来许多文章认为,历史上的借荆州刘备只借了南郡,也并不准确。真正的借荆州,既非借整个荆州,亦非只借南郡一地,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先看一下借荆州的由来与经过。孙权、刘备,还要加上刘表的长子刘琦。这是诸葛亮的主意,刚好成为刘备最后的落脚点。

古今第一奇谋《隆中对》,果真不是诸葛亮的原创发明?

说起诸葛亮,那就不能不提他的出山之作《隆中对》,这一极富远见的战略构思不但为当时举步维艰的刘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蓝图,而且最终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从后人的眼光来看,《隆中对》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天才之作。但是,这里便有一个问题,为何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从未出山的诸葛亮能够提出如此具有远见的战略构思?这是来自于他本人的非凡能力?

孙刘联盟真的是由诸葛亮促成的么?

最终以曹操退军,孙刘联军获胜结束,三国鼎立的基础也就此建立。个人水平有限,不打算在这些问题上多做讨论,我今天想说的是另一个话题,即:孙刘联盟到底是谁促成的。提及孙刘联盟,第一时间想到的无疑便是舌战群儒。这也使得很多人认为孙刘联盟,完全是由诸葛亮的上佳口才而促成。要确认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一个问题,孙刘联盟的基础是什么。也就是说,孙刘两家此次联盟,是基于曹操兵临城下的无奈之举,还是早有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