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嘲》赏析 鲁迅《自嘲》赏析 自嘲 (1932年) 运交华盖欲何求①?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②。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
苏雪林与鲁迅到底有何仇怨,在后者死后“鞭尸”,继而反鲁半辈子 苏雪林,原籍安徽太平,是现代文学史上迄今享年最久的作家。data-filtered="filtered"苏雪林苏雪林于1936年11月12日写了《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拉开了她“半生‘反鲁’的序幕”。有人认为,苏雪林嫉恨鲁迅,与当年的女师大有关,或是“因爱生恨”吧,这些臆测都是不足为凭的。胡适说苏雪林这是“不成话”,当在意料之中。
“落伍”的鲁迅: ... 当年为何极力推崇他? “文革”期间,全国通用的语文课本被取消,各地自行编写语文课本。“文革”开始的头两三年,鲁迅作品因为不完全符合政治思想宣传的目的而被逐出了中学语文课本。“...虽然极力推崇鲁迅,并对他给予高度评价,但他的推崇除了个人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和对鲁迅人格的欣赏之外,无疑带有政治实用的目的。”...为何称自己与鲁迅心是相通的?
鲁迅的作品吃茴香豆的孔乙己 鲁迅的作品吃茴香豆的孔乙己:和《阿Q正传》一样《孔乙己》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孔乙己是我们学生时代的必学课文之一,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由编者来为您解读鲁迅的作品《孔乙己》。 鲁迅的作品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
鲁迅说诺奖:梁启超自然不配 我也不配 1927年春,中国和瑞典联合组建西北科学考察团。此前,北大教授刘半农参与了相关谈判和协调工作,实则阻止外国人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单独考察。其间,瑞典探测家斯文海定曾与他商议,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于是刘半农托给鲁迅交往密切的台静农写信,征询鲁迅本人意愿。 台...
16位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16位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前不久,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出的语文教材中,删减了一些鲁迅的文章,引起了不少争议。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药》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不见了,只保留其《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与此同时,增加了梁实秋等人的...
鲁迅的简介 鲁迅的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
代表女性的“她”字是谁创造的? “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她”字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群众的承认、称赞,并被广泛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纯洁、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
我看鲁迅 我看鲁迅 鲁迅无疑是近百年中国文坛中最具份量的作家,然而对我们而言,却象是一个“戴着面具的陌生人”。 怎么会这样呢?中学课本中鲁迅的文章是所有作家中最多的,选修中又有萧红详细写鲁迅先生生活状态的文章,“陌生”又从何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