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

[专家点评] 明早期 龙泉窑青釉刻花弦纹敦式碗

[专家点评]明早期龙泉窑青釉刻花弦纹敦式碗明早期龙泉窑青釉刻花弦纹敦式碗(另面)明早期龙泉窑青釉刻花弦纹敦式碗(另面)明早期龙泉窑青釉刻花弦纹敦式碗(里内)明早期龙泉窑青釉刻花弦纹敦式碗(足)明早期龙泉窑青釉刻花弦纹敦式碗(细部)此碗高7厘米,口径11.6厘米,底径6厘米。通体施青釉,口外沿饰以弦纹,腹部下有变形仰莲纹。圈足内无釉,足端部分过釉,釉面有水沁蚀,为元末明初龙泉窑青釉器。

[专家点评] 北宋 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纹水丞

[专家点评]北宋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纹水丞北宋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纹水丞(另面)北宋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纹水丞(另面)北宋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纹水丞(里内)北宋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纹水丞(足)北宋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纹水丞(细部)这件北宋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纹水丞,高4.2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6厘米。腹部刻单页莲瓣纹,为典型北宋龙泉窑早期物。北宋时越窑逐渐衰落,浙江制瓷工业中心南移至龙泉。

[专家点评] 北宋 龙泉窑青釉刻花碟

[专家点评]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碟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碟(侧面)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碟(侧面)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碟(侧面)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碟(底部)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碟(底足)这件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碟,高3.8cm,口径15.2cm,底径5.8cm。敞口,斜腹,圈足,通体施青釉,仅足内里无釉,足沿部分过釉。正面刻折枝花纹,背面光素无文饰,为北宋晚期龙泉窑器。这也是鉴定柴焰窑瓷器的一个要点。

[专家点评] 元 龙泉窑黄釉点彩双环耳瓶

敞口、束颈、鼓腹、圈足。施黄釉,仅足端无釉,露灰白胎。器身有规则状褐彩点饰,颈部和腹部分饰两道旋纹,颈侧有耳并挂双环。此种青釉加褐彩装饰原为越窑传统的装饰手段,在西晋越窑器物上就有出现。龙泉窑器...沿用了这种装饰手法,但因龙泉窑以釉色厚重如玉见长,这种装饰使用的较少。目前国内见著图录的龙泉窑点彩仅上海博物馆有两件。此外在日本馆藏有三件,称为“飞青”,并被列为“国之宝”级藏品。

[专家点评] 明 龙泉窑青釉刻花三兽面足石菖钵

[专家点评]明龙泉窑青釉刻花三兽面足石菖钵明龙泉窑青釉刻花三兽面足石菖钵(另面)明龙泉窑青釉刻花三兽面足石菖钵(另面)明龙泉窑青釉刻花三兽面足石菖钵(另面)明龙泉窑青釉刻花三兽面足石菖钵(里内)明龙泉窑青釉刻花三兽面足石菖钵(底足)明龙泉窑青釉刻花三兽面足石菖钵(细部)明龙泉窑青釉刻花三兽面足石菖钵(足)此件明龙泉窑青釉刻花三兽面足石菖钵,高11.6厘米,口径24.5厘米。

[专家点评] 南宋 龙泉窑青釉双魔猲耳小瓶

[专家点评]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魔猲耳小瓶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魔猲耳小瓶(另面)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魔猲耳小瓶(另面)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魔猲耳小瓶(另面)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魔猲耳小瓶(口沿)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魔猲耳小瓶(底足)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魔猲耳小瓶(细部)此件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魔猲耳小瓶,高15.7厘米,口径4.8厘米,底径5厘米。口沿下饰双魔猲耳。

[专家点评] 南宋 龙泉窑青釉双龙耳小瓶

[专家点评]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龙耳小瓶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龙耳小瓶(另面)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龙耳小瓶(另面)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龙耳小瓶(另面)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龙耳小瓶(口沿)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龙耳小瓶(底足)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龙耳小瓶(足)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龙耳小瓶(细部)这件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龙耳小瓶,高13.5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4.5厘米。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仅足端无釉露胎,胎质较粗,带有赤色窑红,为龙泉大窑产品。

龙泉瓷的仿烧与辨伪

龙泉瓷的仿烧与辨伪龙泉窑自宋至清800余年的烧造历史中,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南宋的龙泉窑更以其莹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称绝一时,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与此同时,龙泉当地研制仿古青瓷之风大盛,一批民间制瓷艺人纷纷加入此行。明代龙泉窑豆青和深绿釉色的瓷器,胎壁厚重,器底粗糙,是现代仿制较容易掌握的,这类产品需仔细辨别。3.纹饰纹饰是龙泉窑产品重要的辨伪依据。

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赏读

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赏读青釉鬲式炉源自于商周时期青铜鬲样式。此件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见图)高12厘米,板沿,短直颈,圆鼓腹,下承以三足,三足中部各有一小洞,是为防止烧造过程中,足部胎体过厚引起炸裂而特制的。南宋龙泉窑鬲式炉通常满施青釉,只在足端部位露胎,呈现出火石红色,这是胎体在烧造后期的冷却阶段局部氧化而形成的。

元明时期龙泉安福窑青瓷纹饰初探

元明时期龙泉安福窑青瓷纹饰初探龙泉窑是享誉海内外的青瓷名窑,烧造历史从五代至清代,窑业虽历经兴衰,但从未间断过。可见,直到明中期安福窑仍在烧造青瓷。安福窑青瓷中有着罕见的十二生肖纹饰图案,其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文字。面对丰富多彩的龙泉安福窑青瓷纹饰残片,我们注意到,在国内的古墓葬或古遗址中很少有同类品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