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名家名品]高级经生书——张即之“佛遗教经卷”南宋张即之佛遗教经卷(一)南宋张即之佛遗教经卷(二)南宋张即之佛遗教经卷(三)南宋张即之佛遗教经卷(四)南宋书坛,一如当时政局,偏安一隅,全然没有了泱泱大国的气象。现在我们来看张即之的“佛遗教经卷”。严格点讲,张即之的《华严经》在面目上更接近“大字阴府经”,而“佛遗教经卷”已更多己法在内。
[名家名品] 高级经生书——张即之“佛遗教经卷”
南宋张即之 佛遗教经卷(一)
南宋张即之 佛遗教经卷(二)
南宋张即之 佛遗教经卷(三)
南宋张即之 佛遗教经卷(四)
南宋书坛,一如当时政局,偏安一隅,全然没有了泱泱大国的气象。这一时期有成就的书家屈指可数,宋高宗赵构不仅承袭了皇位,也继承其父善书的优点,成了南宋书坛一流书家。吴琚学米芾达到了乱真的地步,但只是“画影图形”,没有什么创造,这一时期反倒是几位词人为南宋书坛换回了一点颜面,如范成大、姜夔、张孝祥等。张孝祥的侄子张即之秉承家学,书法挺峻峭丽,《宋史》本传称其以能书闻天下,连当时敌对的金国人也不惜花重金购他的作品,稍后的赵孟頫也喜欢他的书法、并加以学习、临摹,这一切,使张即之理所当然地成了南宋书坛的一个重镇。
在介绍张即之“佛遗教经卷”之前,我们不妨摘录几条前人对张即之书法的评价。“幼学伯父孝祥书,喜作擘窠大字,其字愈大愈佳……”(《鄞县通志·文献志》);“(张即之)以鲁公法,中函分书,方劲古拙,斩钉截铁,以成一家。缘古未有是体,而樗寮自心创制,遂以传耳”;“(《清净经》)字径寸大,笔精熟而俗,乏高古之趣。盖其意欲为古,乃失古而浅;欲为苍,又失苍而濡,欲为拙,又失拙而卑。病在不超世,着意用工力而为之尔。法自东坡墨猪, ... 烂紫禾……”(詹景凤《东图玄贤编》);“樗寮书从颜入手,其粗细互作,一矫南渡诸公之法,可出创调……僧流羽士,得此二六,时展诵琅琅,未必不光冲霄汉间也”(清代顾复《平生壮观》);“樗寮书出(褚)河南,参用(钟)可大而能自出新意,不受两公规绳,故卓然克自立家,足为黄、米诸公后劲”(王澍《虚舟题跋》);“人知张师(米)海岳,而不知其出入欧、褚”(致治《快雨堂题跋》);“槎牙四出,不免堕恶道”(明孙鑛《书画题跋》)。
以上所评主要指大字和中字,有褒有贬。辽宁省博物馆所藏“杜诗卷”,高34.6厘米,正文每行两字,可见每个字是较大的,该卷写的热情奔放,撇捺有力,前人所评之“斩钉截铁”正是谓此。笔划多飞白,亦即有人所评之“秃笔写大字”,整卷苍老奇肆,颇为壮观。在此卷中,颜书意味有所体现,尤其是捺笔和走之底。而在洒脱奔放方面,又透露出学米的痕迹。张即之的大字作品还有一个“楷书册”,现藏安徽省博物馆,与“杜诗卷”有相通之处。又据《一统志》记载,张即之在吴关外门有驻节,字大二尺以上。
现在我们来看张即之的“佛遗教经卷”。该卷纸本,纵28厘米、横867.9厘米。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大约是书写对象的转换,张即之的书法一下变的规矩起来,现存张即之中楷写经还有《华严经》残册等,风格同出一辙,说明是张氏写经的统一作风。何绍基在跋《华严经》残册时说:“拔戟苏黄米蔡外,写经规矱接唐人。”唐人依旧是唐人,但已不是颜真卿而是褚遂良了,并且是“大字阴符经”。尽管有人认为“大字阴符经”有伪作之嫌,但“大字阴符经”与褚遂良的“同州圣教序”一脉相承却是不容怀疑的。严格点讲,张即之的《华严经》在面目上更接近“大字阴府经”,而“佛遗教经卷”已更多己法在内。如果说《华严经》追求的是一种平和、静气,更多师承意味,那么,“佛遗教经卷”多少显露了书者的个性张扬。张即之以行法写楷法这一追求是有目共睹的,这亦是继承了褚法。其优点在于流便迅速,少僵化、呆板毛病,但法度掌握不好,也易流入油滑、轻浮之格。我们不妨具体来看一下张即之书写的手法。强调笔划粗细反差是张即之的首选,即粗细互作。每行字中,总有二、三个字特别粗重,十分醒目、抢眼,如开头部分的“若”、“如”等;又有一个字中有粗细对比,如第四行“所”字;更有某字局部加以变化,如第二行“初”、第三行“后”字,这是张氏有意打破平均而欲造成类似音符强弱的起伏、节奏变化。追求笔法的细腻变化是张即之书法的又一特色,张氏书法起笔处多露锋,并且时有空中虚抢“小动作”,牵丝很多,这些在第二行“转”字的表现上可以看的很清楚,又如第五行“双”也是如此。其它尚多,不一一例举。这些手法和技巧皆源自“大字阴符经”而有所发展,“时时露鹰鹘嘴爪”的矫健姿态,精神外宕。
张即之所书各种佛经从头至尾一气呵成,毫不懈怠,可见他书写的认真与功力的深厚。张即之近禅,有不少方外朋友,正因为如此,张即之有意无意间写了不少佛经方面的作品,除前面提到的两个经卷外,尚写有《楞严经》、《度人经》、《金刚经》等。无论是张即之写经还是晋唐时的经生写经,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全卷风格贯穿一致,整齐划一(此整齐非指工整),这实在和写经这一文字较长及重复字多有关,非不欲变而不能变,或者说不宜变、不易变。张即之作为冠以书法家帽子的业余抄经者,他在抄经中欲体现书家特点的努力已如前述,但长篇巨制也确实使他无法做的更出色。尽管他做了努力,还是招来了“笔精熟而俗,乏高古之趣”的批评。仔细想想,这些带有偏见的批评对张即之来说是欠公允的,因为此时虽然依旧是用毛笔抄写着经卷,这时书写者已不完全只将自己当作一位书家,而是有浓重的宗教虔诚在内。我们再回头看看他的“杜诗卷”,或许就不难理解了吧。
张即之(1186——1266)字温夫,号樗寮、樗翁、樗寮道人等,祖籍历阳(今安徽和县)人,自祖父张郯始,渡江迁徙浙江。以父荫授承务郎,累官司农寺丞,引年告老时,特授太中大夫、直祕阁学士。
编辑:之君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