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在活动现场接受凤凰网独家对话时,楼宇烈表示,为人行事,要讲求“诚敬”二字。
视频: 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对话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先生获得本届国学大典国学传播奖之“公共建设力”大奖,其作品《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获得本届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通史通论类10部)。 以下是对话实录:凤凰网国学:楼先生,我们知道您致力于佛教研究。今年龙泉寺住持被举报,使佛教界深陷丑闻,很多人怀疑很多寺庙都目的在于敛财,信众则是盲目跟风。针对这种负面看法,您是怎么看的呢? 楼宇烈:我想不能够把这个事情普遍化,应该说是个别的事件。当然因为龙泉寺住持和佛教协会会长的双重身份,他的影响力会大一点。但我们全面地来看,这还只是一个个别的事情。佛教最根本的问题,我们是要依据佛法,而不是依据某一个人。佛教是依法不依人的,不能因为这个人出现了问题,我们就把整个佛教看成是不行的,这是两回事情。我们只要能够认同佛法根本的理念,以传达慈悲为根本,把求觉悟放在第一位,菩提心是因,慈悲是根本。如果信奉这一点,我们坚信按照佛法的根本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去做,我想对佛教还是要有坚定的信心。 >个别的人、个别的事件是避免不了的,我相信只要坚定地信仰佛法根本精神,将佛法根本精神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慈悲地做人,慈悲地做事,我想不会因为个别人影响到我们对佛教的信念。 凤凰网国学:那第二个问题。古人都说学佛教可以养心的,您觉得在节奏飞快、压力过大的当今社会,佛家思想可以给现代人什么样的启示? 楼宇烈:佛法的精神应该古今是一贯的。古代人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人的一切烦恼、痛苦,都来源于人的三毒心,即“贪、嗔、痴”三个心,由这三个心遭了很多恶业,才会遭受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佛教就是要通过修行来剔除“贪、嗔、痴”三心。今天不仅有这个需要,而且非常地迫切,因为现在人们在外界的引诱下,贪心嗔心越来越多,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世界,问题也更加严重,很需要佛教来清静一下,回归本性。所以佛教的一些理念思想在今天社会有着现实意义。这个社会需要有一个本性去去除这样的贪嗔痴。 凤凰网国学:第三个问题,想请您给现在愿意亲近国学,去了解国学的年轻人推荐一本国学类的好书,就是简单介绍一下? 楼宇烈:中国的文化是多元包容的文化,儒释道三教,我们从根源性来讲也有很多。我想最根本的还是要让现在年轻人懂得一些基本的做人道理。所以孩子去读《弟子规》还是可以的。再像《大学》、《中庸》也可以。中国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去践行,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要去实践。比如说做人最基本的,宋代一位理学家叫朱熹,他就讲为人行事,“诚敬”二字,守住“诚敬”这两个字就可以。“诚”就是讲诚实、诚信,对自己要诚实,对别人要讲诚信。“敬”,要相互尊敬,另外还有敬畏心。如果一个人具有这两个字,奉行这两个字做人做事就可以了。要从小培养我们孩子的诚实,要讲信用、要尊敬师长、尊敬父母。懂得这最基本的道理就可以。 凤凰网国学:因此在您的心目中,一个比较完美、比较理想的、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的形象,可以用刚才的“诚”和“敬”来概括? 楼宇烈:对,就是“诚敬”两个字。 凤凰网国学:社会各界都在助推复兴传统文化,您认为这对未来的中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者说对当下有什么意义? 楼宇烈:我们如果真能够把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发扬起来,我觉得就可以重新确立在世界民族中它的特殊性,独树一帜。根据中国的文化,就刚才讲“诚敬”两个字,“诚敬”就是人的自我约束,从自觉到自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我们不是靠外力来约束我们,我们也不靠外力来成就我们,我们是靠自力来提升自己,我们是靠自立来约束自己去做该做的事情和不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这样我们就可以重新回归中国传统社会,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礼仪之邦。现在我觉得我们要重新来树立起“礼仪之邦”的形象,这才是中国的形象。不能把礼仪忘掉了。所以现在我觉得国学的恢复、继承、发展,目的就是能够重新塑造中国的“礼仪之邦”这种形象。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