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解读四幅传世民间绘画民俗美术是传统绘画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于腊月画神荼,郁垒于门的风俗,以后又扩大为节日祭祀的各种神马,应用范围逐渐宽泛。早期的传世作品多为手绘,或墨线印刷人工着色,工本较高,但深受社会的欢迎。本文仅撷取古城正定文珍草堂旧藏的4件传世民俗美术作品,奉献给对此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们。
解读四幅传世民间绘画
民俗美术是传统绘画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于腊月画神荼,郁垒于门的风俗,以后又扩大为节日祭祀的各种神马,应用范围逐渐宽泛。随着宋代城市文化生活的丰富、元代杂剧艺术的繁荣,民俗美术作品常用熟知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小说戏曲为题材,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早期的传世作品多为手绘,或墨线印刷人工着色,工本较高,但深受社会的欢迎。由于这些民俗美术作品大都是借年节贴用,或商业性展挂,加之过去对民俗美术的偏见而很少有人收藏,致使早期作品国内鲜有流传;但一些早期作品却漂洋过海在海外有幸保存下来,如伦敦大英博物馆、前苏联几家博物馆、国外私人藏家等,均有一定数量的收藏。本文仅撷取古城正定文珍草堂旧藏的4件传世民俗美术作品,奉献给对此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们。
◆截江夺斗图
此图以《三国演义》中截江夺斗一场戏的主题为内容,工笔重彩人物身着蟒靠戏装,头饰翠泡花冠,亮相于舞台之上。左侧着白衣者为赵云,着黑衣者为张飞,右侧着红装者为孙尚香,着浅黄短上衣者为东吴周善。图中描述的是赵云纵身跳登东吴大船,见孙夫人怀抱阿斗,欲夺阿斗而孤掌难鸣。危急之时忽见张飞手执长矛,高声大叫:“嫂嫂留下侄儿去!”当即截住吴船,挺枪跳到船上。周善见张飞上船,忙摆刀相迎。此时此刻,赵云的英勇,张飞的威猛,孙夫人的惊慌,周善铲主之诚,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李逵负荆图
画面内容应为元杂剧著名作家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中一场戏的故事情节。戏台上帷幕半开,红毯铺地,台前穿蓝短衣下跪者为李逵,右侧穿红袍站立者为宋江(面部反铅),左侧穿黄短衣施弓箭步者为鲁智深,后为柴进穿绿袍挽袖站立。此剧写李逵疾恶如仇,极富正义感。在杏花庄酒店李逵听店主诉说两个自称是宋江和鲁智深的强人抢走了其女儿的遭遇后,立即赶回山寨,为民伸张正义,要砍倒杏黄旗,并嘲讽奚落宋江等人。为此,李宋二人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用头颅打赌,并立下军令状,一起下山对质。当李逵得知原来是宋刚和鲁智恩这两个无赖所为时,惭愧地上山负荆请罪。忠义堂上,李逵一言不发,跪在宋江和众兄弟面前。画面准确地再现了梁山好汉因误会而引起的激烈冲突。人物形象端庄肃穆,刻画生动,足证作者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半空迎战图
图以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故事情节为创作题材,写哪吒腾云驾雾,精神抖擞,右手高举乾坤圈,左手提火尖枪,双脚踏风火轮于半空迎战;元帅赵公明身披甲胄,胯下神虎,威风凛凛地于图面右上侧驾云急速追来,挥右手起云纹,欲用法术降伏哪吒。画面中央山石林立,巍峨壮观,虽着墨不多,却使满幅风动,气韵流畅。
◆姜公擒将图
图中烟云缭绕,旌旗招展,一派激战场面,描写《封神演义》中姜子牙身骑怪兽,神态自若,右手挥举拂尘,左手施展法术,正将商朝猛将擒伏;被擒将领竖眉立眼,赤面长髯,云间跪降;画面左下方更有三位宽袖长袍的道兵,手举利剑,合围上来。人物衣纹用笔粗简,顿挫自如,技法精熟,颇具功力。
在画法上,4件作品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热烈奔放,痛快淋漓,大有“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之势;另一种线条细劲,设色浓艳,“形如庙堂壁画,色近周(防)、仇(英)、唐(寅)、商(喜)”。图中尽显民间画家水墨写意与工笔重彩的绘画才能,既重形象塑造,又注重在线条运用上渗透强烈的艺术情感,故引人人胜;不论密疏都形成了民俗画家一种特有的表现风格。尤其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时,很注重整个画面气氛的统一与形象的感染力,营造出《封神演义》中人物“援豪图壁,飒然风起…‘天衣飞扬,满幅风动”的艺术效果,戏曲人物富有表情的脸上具有刀刻般的金石味道。笔者在长期观赏品味中发现,《封神演义图》与敦煌绢画《渡海天王图》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开卷如闻嘶风声”;人物都统一在空中,衣纹与飘带又都像飞天那样飘逸,如风动,似水流。一幅为空中打斗,另一幅为空中渡海;天王与哪吒的脸上一样威严,侍从与将士表现得一样勇猛无比,充满了战斗气氛。渡海天王图中侍从的形象不少是把动物的头部特征和人物的表情结合在了一起;而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所骑四不像,赵公明所骑老虎也同样和人物表情配合得和谐统一;渡海天王与众神留下的空中云路和姜子牙擒将时采用的法术云纹如一脉相承;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源渊关系。
工笔重彩是最古老的画种,从严格意义上讲,长沙出土的战国帛画是现存最为久远的作品,距今已2300余年。经漫长的历史演进,唐代应是它迅猛发展的时期,五代、北宋则是其历史成就最高点,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它扮演了中国画的主角,许多不朽之作都产生于此时。而工笔重彩延续到元明清时已渐式微,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封建社会的衰落,绘画更加脱离现实,文人水墨画占据主导地位。另一种原因,是民俗画家、士大夫画家和职业画家分野,自宋代以后逐渐明显,土大夫画家强调“逸气”,而对以营构 ... 为依托的工笔重彩画则加以贬低。这些历代穷苦而有才华的民俗画家们,农忙时辛勤耕种,农闲时精心作画,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亲身体验着广大民众的酸甜苦辣,但在艺术上极富创作热情和想像力,能真实生动地塑造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各种艺术形象。他们既能认真地学习前人的经验,又能不靠粉本,仅凭记1之,便能创造出自然优美、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的作品来。
细观画作,每件作品都凝结着深刻的主题、真实的情感、巧妙的构思、动人的形象、浪漫的想像,且技艺精湛、造型严谨、耐人寻味。尤其是工笔重彩,既费工费时,又因太苦,民俗画作就更难登其“大雅之堂”。凭心而论,从这几件传世的民间绘画作品看,它们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雄健质朴的特征。当士大夫画家还在醉心于弱不禁风的美人、三白开脸、柳眉八字樱桃小口之时,这些民俗画家却通过富有想像力的神话故事和工笔重彩戏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当某些为适应小市民口味而风靡一时的仕女画日益柔靡纤弱之时,倒是这些民俗画家们,不管在布上、纸上、墙上、木板上或山间石崖上留下的那些刚健粗犷的笔迹和健朗的造型,充分表现着他们的艺术个性和审美情绪。
在形式上,这些民俗画具有通俗明了,构图饱满,色彩鲜丽,造型简练,富有装饰性等特点。据考,它的 ... ... ,先是在宣纸上绘制完成,然后装裱在细帆布上,既方便展挂,又适宜反复折叠,实为民俗画家的一大创举,它的用途是什么?戏剧文学史家郝建华先生说:“从宋代杂剧到徽班进京,戏曲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古代戏班艺人,为了提高票房价值,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看,在当时还没有发明照相术的年代里,每到一地演出都预先用挂图的形式展示所演剧目内容肩巨传世的古代戏曲宣传画已是凤毛麟角,显得非常珍贵。”至于这几幅画的断代,从人物造型、思想内容、绘画风格和纸、布、颜料的使用等方面来判断,其年代不会早于明末清初。据文献记载:“北方的山东平度,南方的四川绵竹等地都是早期手绘民间绘画的产地,并有少量遗存。”其作品风格比较接近于山东平度一带的民间绘画特点。
民俗美术作品是我们民族艺术中的瑰宝。其活泼生动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技巧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作品反映的思想情趣等,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十分有必要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更应当引起广大收藏者的足够重视。希望更多的人亲近民间美术,弘扬多元文化。
编辑:之君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