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一俏双蔬鲜两岸从我国玉石雕刻用材的历史顺序看,翡翠是“后起之秀”。天津博物馆所藏清代翡翠白菜(图1),是一件珍稀的俏色作品。所雕的白菜鲜新,草虫灵动,属翡翠“俏色”绝佳作品,如与天津博物馆所藏者相配,恰有一俏双鲜之妙。两岸的文化传统同宗同源,文化交流日益盛旺。人们不禁会思索:使双蔬尽早合展一处,让海峡两岸人民喜得共赏之快。
一俏双蔬鲜两岸
从我国玉石雕刻用材的历史顺序看,翡翠是“后起之秀”。翡翠,是借鸟羽为名。翡为赤羽雄鸟,翠为绿羽雌鸟。唐代诗人陈子昂《感遇诗十八首》云:“翡翠巢南渡,雄雌珠树林”,恰将翡翠与雄雌对仗。翡翠鸟产于今海南岛、云南一带。用翡翠玉料雕刻的玉器,可能最早见于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道:“吾家有玉罂,梅圣俞以碧玉。宋真宗朝内臣邓保吉见而识之曰:‘此宝器也,谓之翡翠盏一只,所以识之’。公偶以金环于罂腹磨之,金屑纷纷而落,始知翡翠之能屑金也”。据知,翡翠的硬度极高,有“硬玉”(摩氏硬度7)之称,故可“屑金”。然至今的考古发掘或传世文物,似尚未发现明清以前的翡翠雕刻作品。
早在18世纪末期,尚好的翡翠玉料已从缅甸经云南大量输入中国内地,它的出现为清代玉雕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用翡翠雕琢的器物,质地坚硬,色彩明快,所以迅速得到皇帝、后妃及贵族们的崇尚与珍爱。清乾隆、嘉庆时期的琢玉工艺发展很快,玉匠们利用翡翠,创造出题材广泛、造型自然逼真、生机盎然的鸟兽虫鱼、果蔬花卉等作品,供皇室及达官赏玩。
天津博物馆藏翡翠白菜
玉石质色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引起了人们对它的艺术创作奇想。玉匠们能运用一块玉石材料上天然色彩的差异,巧妙地表现出动植物形体不同颜色的特征,突出了其形象的生动、诱人,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这种雕琢手法即所谓“俏色”(巧做)。而翡翠的色彩艳丽,绯红与翠绿参差斑驳,变化多端,正是用作“俏色”的最好材质。因此清代翡翠俏色玉雕作品兴盛。
天津博物馆所藏清代翡翠白菜(图1),是一件珍稀的俏色作品。该藏品高19.4、宽14厘米,重2公斤余。白菜下部为灰黄色相间,伴有褐色斑,其上的叶脉分明,叶片翻卷,形象逼真,刀法简约。作者利用菜心处材质的翠绿色,镂雕一对肥硕的大腹蝈蝈和一只螳螂,它们好象在边爬边啃菜叶,栩栩如生。蔬菜和草虫的生命活力,会引起观者的爱抚情愫。作者的巧思妙构,更使人叹赏不绝。
更令人有兴味的是,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亦藏有与上器相似的翡翠白菜(图
2),它的高18.7、宽9.1厘米。虽该院玉器收藏极丰,然此件翡翠白菜之名贵早已享誉海内外,被视为镇馆之宝。此件材质极优良,晶润洁净,色彩艳美,当属于高档的缅甸翡翠。因其透明度及光泽度高(玻璃光泽),故俗称“玻璃翠”,是翠料中最上者。此器“俏色”雕琢技艺高超,菜叶与蝈蝈为翠绿色,白菜的下部灰白色,上下色彩真实自然。这件翠玉白菜原是清嘉庆或道光年间宫廷所藏珍品,曾陈列在永和宫。所雕的白菜鲜新,草虫灵动,属翡翠“俏色”绝佳作品,如与天津博物馆所藏者相配,恰有一俏双鲜之妙。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翡翠白菜
材质优良、雕琢精美、色彩斑斓、形象生动,是两件翠雕佳作的共同艺术特点,其卓越的俏色成果在清代玉雕中堪称冠绝于世。
两岸的文化传统同宗同源,文化交流日益盛旺。人们不禁会思索:使双蔬尽早合展一处,让海峡两岸人民喜得共赏之快。
摘自《收藏家》2005.10期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