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1景德镇五代瓷器窑址分布有个别专家认为景德镇瓷器在唐代即已开始,但多数专家对此持否定态度,用以证明景德镇瓷器起源于唐代的考古发现还过少。景德镇五代窑址中最负盛名的为湖田、杨梅亭、白虎湾、黄泥头。景德镇五代瓷器...的落后性主要体现在烧制及成型工艺上。
景德镇五代瓷器艺术概说
景德镇五代瓷器是景德镇迄今考古发现的最早期瓷器类型,其古拙无华的装饰、粗糙原始的工艺、斑驳参差的釉色,无疑都远远落后于宋代及以后各朝景德镇精美绝伦、素胎玉骨的产品,因而长期受到忽视,然而,就今天看来,这种稚朴和古雅的情趣与现代陶艺的精神诉求是那样地契合,重新审视和研究这些景德镇最早期瓷器,对于人们深入了解景德镇瓷业历史和启迪丰富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无疑都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促进作用。
1 景德镇五代瓷器窑址分布
有个别专家认为景德镇瓷器在唐代即已开始,但多数专家对此持否定态度,用以证明景德镇瓷器起源于唐代的考古发现还过少。景德镇五代制瓷业处于一种“耕且陶焉”的原始状态,制瓷者并未脱离农业生产,因而此期窑址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小而分散的特点,不过,大多数窑址相对集中于南河流域及市区,其他如东河、西河流域都极少发现。
景德镇五代窑址中最负盛名的为湖田、杨梅亭、白虎湾、黄泥头。杨梅亭窑址位于杨梅亭,由湖田内进约两公里处,窑址遗物堆积层主要为五代器物,集中分布于农舍后山坡断面,一些著述将其称为胜梅亭;白虎湾窑址位于湘湖与塘下之间的白虎湾,范围较大,相传古代曾有三十二座窑,五代窑址主要位于该村红土山渠道附近,一些论著将其称为石虎湾;湖田窑,位于湖田村较晚发现五代窑址,主要集中在村东;黄泥头窑位于黄泥头村,亦为较晚一批发现的五代窑址,位于东郊黄泥头小学后山,遗址曾有约5000平米,近年由于黄泥头小学教学楼的兴建而受到严重破坏,范围大大缩小,不过出土有大量残片和残器,为深入研究景德镇五代瓷器状况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资料。
另外还广泛分布于盈田、湘湖、十八渡、李家坳、董家坞等地,约有数十处之多,由于长期以来,认为其粗恶不堪,文物价值不大而疏于保护,所有窑址均破坏相当严重,不少无名窑址完全消失,因此,保护并更深入研究这些窑址已是相当迫切的需要,目前对此期瓷器的研究仍然主要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考古发现,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最早对这些窑址进行考察的是中国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先生。他于1954年曾在湖田、白虎湾、杨梅亭一带进行考察,发现大批景德镇最早期瓷器,当时将其定性为唐代瓷器,这些窑址也因而驰名。直到1972年,景德镇市古陶瓷研究专家刘新园、白煜来到湖田窑考察,于1976年对湖田龙头山五代窑址进行清理发掘,并在《文物》1980年第4期发表著名的《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通过对其器型、装烧工艺及五代纪年墓出土遗物等比对,将其归类为五代 ... ,并得到广泛认同,如1982年中国硅酸盐学会编写的《中国陶瓷史》、1983年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编著的《中国的瓷器》、2001年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等均持此种看法。湖田另一处五代窑址为刘家坞东坡。
景德镇五代瓷器 ... 的落后性主要体现在烧制及成型工艺上。极负盛名的越窑青瓷在晚唐时即已开始使用匣钵,在中唐及以前则使用支钉叠装、明火烧制,自使用匣钵后,由于坯体得到很好的保护,质量大大提升,其五代瓷器被美称为秘色瓷。而景德镇五代瓷仍然不懂得使用匣钵,采用越窑中唐以前的支钉叠烧技术,碗盘类器物层层叠装,之问用耐火粘土搓成的泥钉垫底,数量为五六粒到十多粒不等。这些坯件都是在湿润的状态下摆放的,我们可以从深深嵌入器体的支钉痕而清楚地了解这一点,器物底足为了在支钉上保持稳定而显得比较宽大,但仍是圈足,而不是唐代典型的玉璧底,这也是将景德镇这些窑址器物定为五代时期的重要依据。由于为节省空间及追求产量,其层叠的高度往往较大,即使其顶端往往摆放比下层尺寸要小的器物,仍然很容易由于重量的关系而造成器物变形,在烧制过程中极易粘合在一起,再加之灰尘和沙粒容易飘落到器物上,因而质量往往很难保证,倒窑粘连的事故常常发生,造成惊人的浪费,在窑址区,可以见到很多一摞摞因烧坏而粘连在一起的五代瓷器。
2 景德镇五代青瓷 ... 工艺
景德镇五代瓷窑有青瓷和白瓷两个品种,特别是白瓷,为南方出现最早的白瓷窑,器物为碗、盘、碟、执壶等日用器皿,其烧造工艺表现出明显的原始性,与同时期越窑等全国其他窑址相比有很大差距。
景德镇五代瓷器中的白瓷为使用当地瓷石制造,未添加其他粘土,但青瓷则是加入了含铁量较大的粘土烧制,因为单一使用瓷石是无法烧制成青色的。釉则为含钙达10%以上的重石灰釉,石料和釉料也必须经过粉碎淘洗等过程,从釉和胎质来看,景德镇五代青瓷与越窑瓷相比并无明显差异,其精品釉色莹润,呈现出与越窑瓷十分相似的艾色,凶而从胎釉制备来讲,景德镇五代瓷的工艺并不能讲是很落后的,特别是景德镇五代还生产越窑所没有的白釉瓷,从白釉方面来讲,胎釉洁白且较致密,在当时南方居于最先进地位。不过良好的胎釉制备和优质的原料是景德镇后来快速发展的基础。
景德镇五代瓷器 ... 的落后性主要体现在烧制及成型工艺上。极负盛名的越窑青瓷在晚唐时即已开始使用匣钵,在中唐及以前则使用支钉叠装、明火烧制,自使用匣钵后,由于坯体得到很好的保护,质量大大提升,其五代瓷器被美称为秘色瓷。而景德镇五代瓷仍然不懂得使用匣钵,采用越窑中唐以前的支钉叠烧技术,碗盘类器物层层叠装,之间用耐火粘土搓成的泥钉垫底,数量为五六粒到十多粒不等。这些坯件都是在湿润的状态下摆放的,我们可以从深深嵌入器体的支钉痕而清楚地了解这一点,器物底足为了在支钉上保持稳定而显得比较宽大,但仍是圈足,而不是唐代典型的玉璧底,这也是将景德镇这些窑址器物定为五代时期的重要依据。由于为节省空间及追求产量,其层叠的高度往往较大,即使其顶端往往摆放比下层尺寸要小的器物,仍然很容易由于重量的关系而造成器物变形,在烧制过程中极易粘合在一起,再加之灰尘和沙粒容易飘落到器物上,因而质量往往很难保证,倒窑粘连的事故常常发生,造成惊人的浪费,在窑址区,可以见到很多一摞摞因烧坏而粘连在一起的五代瓷器。
另外,在成型技术上也有明显差距,越窑瓷很早就已经脱离了单纯的实用器生产,其产品中有大量的陈设用品,器型相当丰富,五代时期的主要器型有碗、盘、洗、盒、杯、钵、釜、灯、罐、罂、缸、执壶、唾壶等,许多器物加以非常精巧的浮雕、附属装饰等。而景德镇五代瓷在器型上十分单调,主要为碗、盘、罐、执壶等日用器具,表现出成型技艺的落后,特别是缸、瓶等大件器无法 ... ,说明当时景德镇拉坯技术和窑具设备均处于较低水平。
3 景德镇五代青瓷艺术装饰特色
景德镇五代瓷器在装饰方面很不考究,绝大多数器物素面朝天,连简单的刻划纹尚无,更不必说彩绘了,景德镇宋代发展起来的青白瓷刻划花装饰此期并未能见其雏型,即便如此,这些瓷器由釉质和造型等所展现出来的古拙情趣,在今天崇尚自然的审美倾向中,仍显得意趣盎然,与人们将景德镇古代瓷器定位为与现代陶艺格格不入的美观实用器的思维定势大相径庭,从而给人以另一种视觉冲击,让人看到景德镇古代瓷器的拙朴的一面。
从釉色上来看,景德镇五代青瓷颜色表现很不稳定,一部分精品表现出与越窑一般无二的艾色,也即灰绿色,充分说明景德镇五代青瓷是在追求越窑风格的情况下出现的,这与当时整个江南地区均崇尚青瓷有关,这种风尚使得景德镇五代瓷器中青瓷占据了主体地位,与人们想当然认为的白瓷是其中精品的理解完全不同,白瓷才是其中的粗品,是用单一瓷石 ... 未深入加工的产品。青瓷中大多数呈色很不稳定,呈青褐色、黄褐色等等,有的在一件器物中也呈现出不同的色泽,这与当时明火烧制的落后工艺有直接关系,这些不唰色泽恰恰使五代青瓷显得富有变化、平添古朴自然的艺术魅力。在当时江南尚青的审美趣味下,景德镇白瓷的出现确实匪夷所思,代表了南方审美的新倾向。曹建文先生在《景德镇陶瓷》1998年第3期曾著文《景德镇五代白瓷兴起原因初探》,对景德镇五代白瓷兴起的原因提出了一些独到有益的见解。曹先生认为首先是由于景德镇含铁量低的瓷石的发现与利用奠定了原料和技术基础,再就是认为晚唐五代时期大批北方居民为躲避战乱南迁,崇尚白色的北方居民对南方瓷器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因而,景德镇白瓷的出现正是为了适应新的审美倾向并利用当地有利的瓷石资源而开展的新的生产活动。
从造型艺术上来看,为使产品更加美观,也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首先,碗盘类产品的器口就有唇口、花口、撇口式。特别是花口式,为美化器物的一种装饰,即在碗壁上压出四至五道外凹内凸的直纹,再沿压纹把较薄的碗口剜出四、五个类似花瓣的缺口。尽管景德镇五代花口碗仍显粗糙,但标志着景德镇瓷工已经开始使用器物来对瓷器进行艺术加工了。再就是执壶产品,喇叭口、长嘴,腹部多作六瓣瓜棱型,较唐代器物美观挺秀。另外,就支钉而言,其为追求美观所作的改进也显而易见,唐代支钉通常较粗大且数量少,一般只五六个,而景德镇五代瓷器支钉则都在五六个以上,使用十几个支钉的很常见,这样,由于支钉数量较多而趋于细密,增加了一种装饰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景德镇五代瓷窑分布广泛,胎釉制备较好,但烧制工艺显得落后,艺术特色上古朴稚拙,但已经进行了初步的装饰追求。景德镇五代瓷器艺术长期以来研究者寥寥,因而笔者希冀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对独具魅力的景德镇五代瓷器的研究中来。
来源:陶瓷论坛 编辑:古语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