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愚公移山的故事

在山西省境内。而今耸立着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占地七百多里,高度超过一万丈,传说是从冀州与河阳之间迁徒而来。而这两座大山的迁徙据说与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有关系。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他们的想法,在现代人看来是极其富于幻想和不切实际的。除了那不自量力,追逐太阳而渴死的夸父(),还有一个人叫做愚公,他也做了一件在旁人看来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和夸父不同的是,愚公最后取得了成功。 很久以前,在北山有个老头子叫做愚公,年纪己经九十岁了。按常理,在他这个年纪的人。就应该梅天晒晒太阳、享享清福,不需多做什么了,可是愚公偏偏对自己家门口的两座大山动上了脑筋。 愚公每天在家门口看着这两座山,心里越看越不痛快。他感觉住在两山之中,进出都需要绕来绕去,非常不方便。 于是愚公就召集了家里人来商量:“两座大山挡在我们家的门口,真是可恶。让我们进出都非常不方便。” 子孙们恭敬地问:“爷爷有什么想法吗?” 愚公说:“不如我们把它们搬到别的地方。好不好?” 愚公的妻子一听,以为自己的老伴年纪大了。人也糊涂了,就说:“老头子,你真是糊涂呀!我们都在这里住了这么久了,现在才去搬它。九十年都过去了,你也不是年轻小伙子了。像你这把年纪,恐怕连魁父那样小小的山坡都动不了,还想去搬动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你还是每天坐在门门晒太阳、看风景比较好。” 虽然被妻子嘲讽了一番。但是愚公坚决的心意一点也没有动摇。他那些憨厚得略带傻气的子孙。都十分听从他的意见,于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开始做这项浩大的工程。 说干就千。大家动手,用最简单的锄头、簸箕开始搬运两座山。这时候,又有人提问了:“我们搬下来的泥土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呢?那么多土。不能堆在家门口吧!”一个孙子说:“不用担心。我们把土担到渤海边去倒了就行了。”于是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大家挖土的挖土,撅石的搬石,集中起来的泥上和石块就成群结队地运到渤海去,一时之间,热闹非凡。 愚公的邻居是一个从京城搬过来的寡妇。她有一个孩子,刚刚到换牙齿的年纪,看见大家在干活,就蹦蹦跳跳地过来帮忙。 那些傲运了泥土去渤海倒土的人,因为路途遥远。在路上就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一去一回,夏天已经变成了冬天。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只挖了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的很小的一个角。 有个住在河曲的老头,非常聪明。别人都叫他河曲智臾。他觉得愚公这种举动非常愚蠢,就特意跑来对愚公进行劝说:“你歇口气吧!像你这样风烛残年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离开人间了。又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到头来还不是白费力气。” 愚公瞪着眼睛对他说:“你怎么能这么说?我看你的见识。连寡妇和小孩子都不如。你难道不知道,就算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我们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然而这山是不会改变的,它不会增加高度。也不会增加范围。我不相信。就我们这样世世代代地挖下去,哪里有搬不了这两座山的道理?” 河曲智雯被他说得哑口无言,根本找不出话来反驳,于是悻悻地离开了。 两个老头的对话。被一个手里握蛇的天神听见了,他担心愚公真的会这样傻干,于是赶快报告了天帝。 天帝感念愚公的坚定和挚诚,就派了夸娥氏的两个巨人儿子去搬运大山。巨人把太行山和王屋山背负在自己身卜,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本来连在一起的两座山,从此天南地北,相FA很远。 而愚公的心愿也终于达成了,他和子孙们终于可以在家门前享受宽广的视野和方便的进出了。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愚公移山的故事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愚公移山的故事及道理 它民间传说还是神话故事?

    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有着怎么样的道理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主旨本文透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我国古代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也明瞭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2. 愚公移山的故事

    和夸父不同的是,愚公最后取得了成功。愚公每天在家门口看着这两座山,心里越看越不痛快。于是愚公就召集了家里人来商量:“两座大山挡在我们家的门口,真是可恶。让我们进出都非常不方便。”愚公的妻子一听,以为自己的老伴年纪大了。但是愚公坚决的心意一点也没有动摇。而愚公的心愿也终于达成了,他和子孙们终于可以在家门前享受宽广的视野和方便的进出了。

  3. 成语典故_解密:“愚公移山”的故事最初记载于哪本书中?

      学界普遍认为“愚公移山”仅见于《列子·汤问》篇(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9-161页),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篇中就说“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谈”,“列御寇之书气伟而采奇”(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09页...

  4. 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移山有什么道理?

    在冀州(在今河北境内)的南边,黄河的北岸,有两座很高的大山——太行山和王屋山。大山的北面住着一个叫愚公的老头,已经九十多岁了。由于大山挡在愚公家门前,所以每次出门和回家都要绕很远的路,非常不方便。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移走这两座...

随机推荐

  1. 他只用了三招,便将皇后收入囊中?表哥王莽干看着都眼红

    01许家与王家外戚之争,使得许皇后地位不稳。其实许皇后并没有得罪王政君太后,真正得罪王政君的是许家的外戚力量。汉成帝不仅削减了后宫的开支用度,而且逐渐对许皇后冷淡了下来。据说淳于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妇科大夫,她害死了许平君皇后。04淳于长用了三招,使得许皇后乖乖投怀送抱。结果王莽把淳于长的老底给揭发了出来,结果汉成帝查出了一场惊天大案。

  2. 天价 ... !被这颗 ... 打中面部,被打者事后竟然还想再来一枪

    但就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愤青"出来解决问题了,李鸿章在日本街上行走的时候,遭到了愤青的刺...,...直接打中面颊,血流如注。马上派出最好的医生,来给李鸿章治疗。当时最害怕李鸿章不治身亡,这样的话,必将严重损伤日本的国际形象。日本主动提出赔偿款减免1亿两白银,就当做抚恤李鸿章在日受惊之用,因此射向李鸿章的那一颗...,就成为全球历史上到今天最昂贵的一颗...。

  3. 曹氏家族对归义军的统治:回鹘,于阗,哪一个是真爱?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唐朝藩镇系列·敦煌(归义军)/不定时更新/赖正直(撰文)|陆曹议金任节度使期间,归义军打败了甘州回鹘,成为河西地区的霸主。但曹议金没有像张氏家族历代节度使那样的「”收复河西”的政治纲领,他安心经营沙、瓜二州,从不谋求扩张地盘。在曹议金统治期间,归义军基本上实行「”韬光养晦”的对外政策,与周边各民族、各势力、各政权,都维持较为良好的关系。只是和甘州回鹘打

  4. 国耻 | 1993年7月23日,中美银河号事件

    26年前的今天,1993年7月23日,美国以获得情报为由,指控中国“银河号”货轮向伊朗运输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并威胁要对中国进行制裁。7月23日,美国声称握有确凿证据,指责“银河号”货轮7月15日从大连港出发时,装载有可以制造化学武器的硫二甘醇和亚硫酰氯,准备运往伊朗的阿巴斯港。当天上午9时20分,中方检查组15人、沙方检查组7人和美方10人登上银河轮检查。

  5. 【两忘】的意思是什么?【两忘】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两忘liǎngwàng1.两者一起忘记。

  6. 爱情一定是宁缺毋滥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替代你去爱一个人

    爱情一定是宁缺毋滥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替代你去爱一个人;爱情和婚姻都只对自己负责,任何人都不能对你的爱情、婚姻负责。所以,爱你的人,即便是有一万个理由放下,也有一个理由坚持;而不爱了,即便有一万个理由坚持,也有一个理由放下!

  7. 杨暄御前巧揭奸

    >>明英宗仔细一瞧,告状人的签名是京城民间艺人杨暄。>>杨暄...入门,门达非常憎恨别人告发他,此时一脸凶神恶煞样。而杨暄神色坦然,毫不惊慌,似乎啥都不在乎,好像事情根本不是他做的一样。>>门达听后,马上得意地笑了,命令道:“来人,摆酒。设宴好好款待杨暄!”一年后,被召回京城升任要职。奸官门达因另一案件受牵连,被明英宗贬往广西,最后死在那里。

  8. 破家为国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pòjiāwéiguó【解释】为了国家大业,不惜毁坏自己的家庭。比喻无私奉献。【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破家为国”

  9. 张易之生平简介与历史典故

    张昌宗向武则天介绍说张易之才干超过自己,善于炼制药物。任命张昌宗为司仆卿、张易之为麟台监,权势显赫。此后张易之等人更加放肆,贪赃枉法,御史台弹劾禀奏,诏令宗晋卿、李承嘉、桓彦范、袁恕己审查,但司刑正贾敬言观察武则天心意,禀奏张昌宗强行购买他人货物,罪刑判为赔偿财物,诏令说行。阿臧和张易之非常不满,便将李迥秀贬到了衡州担任刺史。

  10. 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

    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促织鸣,懒妇惊”蟋蟀,直翅目蟋蟀科昆虫,长度30~50毫米,有家蟋蟀与田野蟋蟀之分,全世界约2400个品种。明宣德皇帝堪为个中翘楚。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宣德皇帝是明史上为数不多的有作为的皇帝,政务之外又是丹青高手,更是斗蟀专家。据记载,当时品质最好的蟋蟀出自苏州,《万历野获编》云:“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此语至今犹传。”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