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文/减水书生图/来源网络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1.战争塑造了北魏代北起家的北魏,外部环境十分恶劣。北面是蠢蠢欲动而要跨越长城的草原柔然,南面和东面是坐拥中原的慕容燕,西面是坐拥关中的姚氏后秦,而地接河套地区还有世仇铁弗匈奴。好不容易熬垮了慕容燕,但刘裕两次北伐之后,北魏又迎来了东晋这个强大对手。外部生态如此恶劣,而北魏还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其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战争。能消灭
文/减水书生 图/来源网络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1.战争塑造了北魏 代北起家的北魏,外部环境十分恶劣。北面是蠢蠢欲动而要跨越长城的草原柔然,南面和东面是坐拥中原的慕容燕,西面是坐拥关中的姚氏后秦,而地接河套地区还有世仇铁弗匈奴。好不容易熬垮了慕容燕,但刘裕两次北伐之后,北魏又迎来了东晋这个强大对手。
外部生态如此恶劣,而北魏还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其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战争。能消灭的就消灭,能打服的就打服,消灭不了、也打不服的,就硬扛。拓跋魏是一个韧性极强的政权。战争具有恐怖的破坏力,但战争也具有强大的塑造力。
就是在战争的塑造下,北魏加速了内部整合,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2.北魏的二元政体 这种生命力,首先体现在战争能力上。北魏不仅长期保有一支彪悍的草原骑兵,而且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 ... 将领,同时发展出了各种凌厉的战争手段。战场武功是表象,而战争背后则是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
所以,是战争塑造了国家。北魏的政权结构,既不同于中原政权,也不同于草原政权。它是两种政权形态杂交而成的二元政权。力量之元是游牧骑兵。
地域基础,以盛乐和平城为中心;权力代表,以鲜卑 ... 贵族为主;人口基础,主要是广布于代北长城沿线的游牧部落。财富之元是中原农耕。地域基础,主要是广袤的华北平原;权力代表,以中原士族大臣为主;人口基础,主要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百姓。3.二元政体的形势渊源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计划迁都邺城。
但是,明元迁都却被汉族大臣崔浩给阻止了。崔浩 崔浩谏阻迁都有两条立论: 一是平城与河北的关系。今居北方,假令山东有变,我轻骑南下,布濩林薄之间,孰能知其多少!百姓望尘慑服,此国家所以威制诸夏也。距离不仅产生美而且距离也产生权力,其根源都是信息不对称。
平城有权力而河北有财富,平城之所以制河北,很大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而迁都邺城就会丧失这种源自信息不对称的权力。这还是其一,而更要命的则是胡汉杂居之后该怎么治理的问题。无论是中原政权还是胡族政权,都难以解决这个问题。
民族融合很瑰丽,但是,制不住这种瑰丽就会是祸事。二是平城与草原的关系。屈丐、柔然将有窥窬之心,举国而来,云中、平城必危,朝廷隔恒、代千里之险,难以赴救,此则声实俱损也。赫连勃勃连年苦战才打下了堪为天下形胜的关中之地,但是他却没有定都长安,而是定都统万。
赫连勃勃 原因就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得服从外部约束,定都长安自保无虞,但河套之地便不为夏有;而定都统万,鲜卑骑兵就不敢渡过黄河。这是大夏与北魏的关系,而北魏与草原的关系,也是如此。4.二元政体与北魏汉化 拓跋家族在汉化问题上,从来都是宁左勿右。为了彻底贯彻父死子继和皇帝集权,道武帝拓跋珪远比汉武,确立了 ... 母立子的百年血制。
别人汉化用诗书,而鲜卑汉化则用鲜血。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是子贵母死之制的首当其冲者。其父拓跋珪 ... 其母而立之,拓跋嗣痛哭流涕,任凭道武帝怎么劝都不行。而拓跋嗣继位之后呢? 他不仅坚定贯彻子贵母死之制,而且还筹谋迁都。
迁都是为了解决平城的财政窘境,但迁都邺城更是汉化的重要内容。明元迁都未遂,却使北魏奠定了二元政体。二元并非出于北魏的自觉设计,而是形势渊起、延续使然。逆转胡虏无百年之运,拓跋珪的「 ”子立母死”之制只是徒有情怀而无意义,但胡汉分治的二元政体却大有意义。
拓跋珪 胡人汉化,起主导作用的是政权形态而不是移风易俗,就是要建立皇帝政治和中原集权的复杂国家形态。但是,这就必须得解决财税的问题。战争而军队、军队而财税、财税而行政、行政而官僚、官僚而政权,而后才是国家。中原是官僚而政权的国家,而草原则是军队而政权的联盟。
草原胡人不是不想建立国家,而是贫乏的草原支撑不起中央集权。而坐拥中原之后,主要是河北之地,北魏就能够直接从农民手中攫取财富。有了这个条件,北魏才能解决建立中原政权的问题。汉化的关键是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的胡人只能退回游牧形态。
两宋时期,金人入住中原而后实现了汉化;但是,被赶回东北后,便又重新游牧,汉化还得从头再来。所以,支撑胡人汉化的是中原财富,而不是胡人情怀。在物质基础和社会形态的支持下,拓跋鲜卑就能够建立复杂的政权形态,汉化也就水到渠成。5.二元政体与北魏的皇帝政治 皇帝政治是中央集权的核心。
但是,皇帝得有支柱人脉、皇帝政治得有支柱力量。士族门阀形态下的南朝,始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无论是司马家的皇帝还是刘宋的皇帝,他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支柱人脉、寻找皇帝的支柱力量。但是,却始终也寻找不到,一直在士族门阀的觊觎中疲于奔命。
皇帝与朝臣、皇室与士族,在一种相互猜忌中亦步亦趋,而且彼此都是如履薄冰的胆战心惊。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但无论孰强孰弱,最后的结果总是要回归原有的状态。于是,南朝一直内乱,而且内乱不断。但是,北魏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拓跋皇帝的支柱人脉,就是战力极强的鲜卑 ... 贵族。
面对中原征伐和柔然入侵,鲜卑 ... 贵族从来都是是拓跋皇室的坚定支持者。而北魏皇帝政治的支柱力量,就是以平城为中心的游牧骑兵。草原单于是靠垄断战利品的分配权来凝聚草原部落。草原骑兵 而入住中原的拓跋皇室,却可以通过中原财税来凝聚鲜卑、高车、匈奴等胡人部落。
于是,北魏的二元政权便获得了两股力量的支持:一个是游牧骑兵;一个是中原财富。武功,则有草原骑兵冲锋陷阵;文治,则有中原财富源源不断。具体到北魏的社会形态,北方是以平城为中心的游牧部落,河北和中原则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农耕百姓。具体到北魏的朝堂之上,拓跋皇室居中,左有鲜卑 ... 贵族、右有汉族大臣和汉化的鲜卑贵族。
二元政体,使北魏政治实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于是,拓跋鲜卑这个最晚挺进中原、最晚实施汉化的胡人部族,不仅成功结束了十六国的百年乱世,而且打破了胡虏无百年之运的魔咒。但是,鲜卑的二元政体不是拓跋皇室自觉设计的结果,它仅是出于一种形势上的偶然和名臣崔浩的临时权衡。所以,北魏朝堂并没有将其制度化。
而拓跋皇帝们,仍旧宁左勿右地走在坚定汉化的道路上。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