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唐代,杨庭光在司空山会见了本净禅师,问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一心一意的求道,请禅师慈悲开示我吧!”当杨庭光再作发问时,本净禅师说:“你到底是要求佛还是要问道?求佛的话,即心是佛;问道的话,无心是道。”但杨庭光并不懂话中含意,于是再度求教。
唐代,杨庭光在司空山会见了本净禅师,问道: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一心一意的求道,请禅师慈悲开示我吧!” 本净禅师:“你是从京城来的,帝王所在之地有很多禅者,你就在那里问道好了,我对你所说的『道』一概不知。” 当杨庭光再作发问时,本净禅师说:“你到底是要求佛还是要问道?求佛的话,即心是佛;问道的话,无心是道。”但杨庭光并不懂话中含意,于是再度求教。 本净禅师:“所谓即心即佛,就是佛由心得,若再悟无心的话,便连佛也没有了,而无心不外乎是真正的道。” 听了这句话的杨庭光便说:“都城的大德们多说以布施、持戒、忍辱、苦行等来求佛,但是禅师你却说无秽的般若之智能本来就具备着,不须经由修行来获得。若果如此,则以前我所作的布施、持戒等修行,原来都是白费的。” 本净禅师斩钉削铁的说道:“白费的!” 禅门达摩祖师初来我国,梁武帝问曰:“朕建寺安僧,宣扬佛法,功德多少?”答曰:“并无功德。”实则并非无功德,只是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不假世求,故曰无功德。但吾人如何见性成佛?彼岸虽有,如无实筏,焉能得度?故布施持戒的功德庄严,多多益善。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