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沈周又能画花卉杂画,多小幅写生。此外,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沈周极有名的《庐山高图》轴。如能亲眼观赏到这些作品,既可得到极佳的艺术享受,又能了解沈周的作画特点,有助于分辨真伪。可以看出,沈周的书法作品价格低于其绘画作品,但又高于其他书家的作品。
[名家名品] 应物虚明颇涉量--沈周和他的山水画
明沈周 采菱图
明沈周 山水图
明沈周 溪山秋色图
明沈周 东山携妓图 纵170.7厘米 横89.9厘米
明沈周 东庄图册--北港
明沈周 沧州趣图(局部) 纵29.7厘米 横885厘米
明沈周 青园图 纵19.1厘米 横188.7厘米
明沈周 魏园雅集图 纵145.5厘米 横47.5厘米
明沈周 雪际停舟图 纵249.2厘米 横94.2厘米
明沈周 两江名胜图 纵42.2厘米 横23.8厘米
明沈周 京江送远图 纵28厘米 横159.2厘米
明沈周 落花诗意图 纵35.9厘米 横60.1厘米
明沈周 灞桥风雨图 纵153厘米 横64.9厘米
明沈周 空林积鱼图 纵21.7厘米 横29.2厘米
明沈周 仿大痴山水图 纵115.5厘米 横48.2厘米
明沈周 祝寿图 纵189.5厘米 横54.7厘米
明沈周 仿董巨山水图 纵164.5厘米 横37厘米
明沈周 庐山高士图 纵193.8厘米 横98厘米
明沈周 辛夷墨菜图(1) 纵35.3厘米 横59.7厘米
明沈周 红杏图 纵80厘米 横33.5厘米
明沈周 枇杷图 纵132.7厘米 横36.5厘米
明沈周 松石图 纵156.4厘米 横72.7 厘米
明沈周 卧游图之雏鸡 每开纵27.8厘米 横37.3厘米
明沈周 荔柿图 纵128厘米 横38.4厘米
明沈周 苏台纪胜图册
明沈周 山水
明沈周 云截溪山图
沈周(1427-1509),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又号白石翁。生于世代儒生地主之家。但他对科举仕途极为淡漠,长期投身于诗文创作和绘画书法。他擅长画山水,以董源、巨然、黄公望等人为源,画风儒雅,富有文人的书卷气。和他的学生文征明并称为“吴派”两大家,是明代文人画“正统”中影响较大的一人。
他的画以笔墨变化出入于宋元名家而享盛誉。他善用粗笔,使中锋,圆润挺健,厚重凝炼。也有青绿工致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他的一些山水画,在构图上很有独创性。沈周又能画花卉杂画,多小幅写生。名重于明代中叶画坛,后人把他和文征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艺术特色: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 在绘画 ... 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 作品流传: 沈周的代表作品现在多藏于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精美作品,重要的有《仿董巨山水图》轴(作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这两幅原为册页,后合装成卷)、《卧游图》等。南京博物院也藏有几幅沈周精品,其中有《东庄图》、《牡丹》轴,此画作于 1506年,当时沈周已81岁。辽宁博物馆藏有两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赏图》卷,画面中树石茅亭,亭中饮酒赏菊者三人,意态优闲,布势疏朗,景物宜人。另一幅是《烟江叠嶂图》卷,作于正德二年(1507年),笔墨之运用,随心所欲,满纸烟恋,诚属沈周82岁晚年杰作。此外,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沈周极有名的《庐山高图》轴。如能亲眼观赏 到这些作品,既可得到极佳的艺术享受,又能了解沈周的作画特点,有助于分辨真伪。
市场行情: 海外艺术市场偶尔会出售沈周的作品,一当出现,必然引起轰动,引致买家竞争。1991年11月艺术品拍卖季节,世界两大拍卖行苏富比和佳士得都推出了沈周作品,首先由苏富比在26日拿出一幅绘画作品《钓雪图》手卷,以8.8万美元成交。两天后佳士得推出两幅书法作品,一是《山水书法》,十六开册页,以6.5万美元成交;二是《悯日长短句》手卷,以2.8万美元成交。可以看出,沈周的书法作品价格低于其绘画作品,但又高于其他书家的作品。 由于沈周的书画极为珍贵,所以香港、台湾省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艺术市场极少能见到其作品出售。
编辑:之君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