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白雪石的漓江山水情中国山水画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一些很有成就的画家虽然多足迹遍天下,但常常对某一地方情有独钟,不惜花毕生精力去揣摩该地的山山水水,进而达到心灵相通、神遇而迹化,将自己与所钟爱的山水神悟所得化为一幅幅绚烂夺目的艺术珍品。漓江山水,秀甲天下;白雪石先生历经几十年呕心沥血而锤炼形成的白氏漓江山水亦将如墨苑中的一朵奇芭,甲于天下,流传画史。
白雪石的漓江山水情
中国山水画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一些很有成就的画家虽然多足迹遍天下,但常常对某一地方情有独钟,不惜花毕生精力去揣摩该地的山山水水,进而达到心灵相通、神遇而迹化,将自己与所钟爱的山水神悟所得化为一幅幅绚烂夺目的艺术珍品。古代石涛、梅清,近代黄宾虹、张大千等搜尽黄山奇峰,遂成一代大家;石鲁、何海霞、赵望云等因能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西岳华山一带而创立了”长安画派”……可以说,几乎祖国的大山大河都被无数的丹青高手细心描绘过。而被人们赞叹为“甲天下”的漓江山水却乏人问津。这是为什么呢?
笔者曾于去年亲自到漓江游历一番,不禁为沿江两岸之秀美景色所陶醉。但觉得其阴晴雨雾之变幻莫测的景色确实有一种难以言表、难以描绘的感觉。因为漓江的景观基本上是一条平线和一条竖线,即平缓的江水和一座座突兀拔地的山头。多变的景观虽美,画来却易失于空泛,强调深厚层次却少了特有的明媚秀丽清旷。难也难在漓江这些特定之景观上,正如演员扮演大家都熟知的人物,这人物的“形似、神似”就为表演做了限定,在这个限定里把人物演活了而达到一定的深度,实为不易。故能将漓江山水之秀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画家可谓凤毛麟角。屈指数来不过近现代之徐悲鸿、李可染、白雪石三位。而徐悲鸿先生之《离江春雨》虽水墨淋漓、幻化莫测,亦仅得漓江雨后洇晕之美,未能与漓江山水“神遇而迹化”;李可染先生之一系列以漓江为题材的作品更多地是抓住了漓江两岸的山峰在雨后由于天昏地暗乌云蔽日而产生的如铁铸而成的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尚未能与漓江两岸之山水神交而悟;真正能够将自己融入漓江山水之中,达到“天人合一”,且能用画笔将自己所钟爱的秀美的漓江风光淋漓尽致地完美表现出来的当属开一代新风的白派漓江山水的开创人-白雪石先生。
白雪石先生早年从赵梦朱研习花鸟,后随梁树年先生研习山水,遍临宋元明家真迹,传统功夫造诣颇深。建国后热情地深入生活、曾随同多位画家到庐山、井冈山、黄山等名山大川写生。他对漓江风光产生兴趣始自上世纪70年代,先是从照片画漓江,1977年初首次去桂林,在那里3个月,称得上完全投入。1980年,带学生去上写生课,更加深入地研究漓江山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与漓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游漓江、画漓江的过程中,慢慢地将以前打下的传统功底与观察生活所得融汇贯通,也就逐渐形成了大家所熟悉的白派漓江山水,而且比以往的画家对漓江的表现更完整、更全面、更完美。
在白氏漓江山水中,为了能更准确地描绘漓江两岸风光,作者除了充分运用传统技法外,更结合了西画素描、速写、水彩等一些手段,将几种手法巧妙结合形成了独有的白氏技法。这里试举一些例子说明之。
传统中国画家对于云水的处理主要用线来表现,故芥子园画谱中有勾云法、勾水法。文人山水因追求空灵,干脆计白当黑,云水基本不落点墨,全靠实景烘托而出。而白先生根据漓江写生观察到的实际景色,发明了画水面倒影的画法。这是前无古人的。而他所画的倒影又不是像水彩那样写实地去画,而是用大笔触几笔就解决,简练而概括,既不脱离中国画范畴,又恰当地表现了漓江平缓无波、一平如镜、倒影历历之美景。白先生这种运用得当的新技法,现在已成了漓江“白家样”的自然组成部分,缺了它就失去了白氏漓江山水的味道了。
在空间表现上,西方自文艺复兴后,绘画是焦点透视,注重光感和空间观念,追求三度空间的实感。中国传统绘画运用的是散点透视,不注重光感,也就不受焦点透视的限制,尺幅之间可以表现万里之遥的景致。白先生在传统的散点透视基础上,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在空间处理上采取由近及远,由浓而淡,由繁而简,由密而疏,配合云雾的掩映,又通过一些明暗关系的处理,不仅画出虚实层次,同时带有一定光感,又具有相当的空间感。例如在《树头飞瀑垂匹练》和《桂岭环城如雁荡》两幅作品中他以浓黑的树干和江边的民居为近景,受光的山头仅淡染几笔赭石,而不受光的山头则画的实一些,恰如其分地塑造了夕阳的余晖中,漓江两岸山峰峻拔秀美的形象。
白先生对传统山水中的“勾皴点染”的运用上亦有过古人处。例如他对山石的表现是以小斧劈为基础,但同时将勾皴点染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有时皴勾结合,有时皴染结合,而不是像传统的步骤先勾后皴然后点染那样一步一步泾渭分明。在象《漓江春》这一类小品中,画家更是大胆地将漓江两岸的山峰用大笔泼墨写出,完全不落古人窠臼。这是白先生表现漓江山峰的需要,也是白先生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丰富与发展。
在其它组成山水的小零件方面,白先生都根据观察所得,生活积累,创造了一些异于古人而合乎情理同时又合手中国画要求的技法。他在《桂岭环城如雁荡》中画的船和在小品《渔归》中画的竹筏就是漓江两岸的人们常用的水上交通工具,而不是传统山水中的一叶扁舟或小艇巨艨;人物也不再是高士隐者,而代之以河中捕鱼劳作的当地人民;画中的房屋也多是两岸人民居住的处所,而不再是隐士高人居住的茅屋草棚,其它如树木竹石等等白先生都根据长期的观察,通过不断的提炼,纯化成具有白氏风格的表现漓江山水的笔墨语言。
近几年,随着国内收藏热的不断升温,白雪石先生用丹青妙笔描绘的这些精美的作品也日益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青睐。他的作品在拍卖会上的成交纪录亦不断被刷新,从2000年的每平方尺5000到6000元一直涨到现在的每平方尺约2万元,精品甚至突破了3万元。另外,同与白先生同时代的许多画家动辄10万、20万的价位比起来,白先生作品价位相对较低,可以说有充分的上涨空间,这也可能是为什么近年白先生的作品越来越受到广大藏家追捧的原因之一。虽然艺术不能与价格画等号,但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白先生漓江山水的艺术价值越来越为人们认知和接受。
漓江山水,秀甲天下;白雪石先生历经几十年呕心沥血而锤炼形成的白氏漓江山水亦将如墨苑中的一朵奇芭,甲于天下,流传画史。
(摘自:《艺术市场》2005年第4期)
编辑:之君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