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明朝式腐败

古代有很多的贪官,也有很多惩贪的案例,而明朝的腐败,则不仅是贪官,而是权力的恶性膨胀,除了金钱上的欲望,更有无止境的权力欲存在。>>尽管朱元璋苦口婆心地把话讲明了,把账也算清了,可照样有腐败分子。为了遏止腐败,朱元璋一改“刑新国用轻典”的做法,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把惩治贪官污吏作为头等大事,大开杀戒,以儆效尤。此类说法虽不一定可靠,但却反映出朱元璋对官吏腐败的深恶痛绝。

第三讲 谋国与谋家:明帝国276年之怪现象

“国”与“家”,是中国传统伦理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有人为谋国而牺牲个人利益,有人为谋家而牺牲民族大义。尤其对于身处政坛高层的人而言,国就是家,而这个“家”,就是帝王之家。这是典型的“家国不分”。主张以仁义礼乐治国,反对以庆赏刑罚临民。于是恐怖气氛笼罩全国。方孝孺的上述言论正是对洪武严猛政治的批判。惠帝读书有疑,辄使方孝孺讲解。他们一反明太祖的做法,锐意文治,崇尚礼教。

第二讲 皇帝性格与帝国命运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过:性格决定命运。这是就一个人的生活而言的,然而,在我们回顾两百多年的历史时,可以发现,皇帝的性格和帝国的命运是捆绑在一起的,因为皇帝的享乐与荒唐,使明朝逐渐堕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孝宗皇帝的长子,生母张皇后。朱厚照大怒,传旨捉拿张钦。强夺女子有两个目的。

第一讲 父子创业:铁血背后的无奈

而是靠着父子之间艰难的接力棒传递,才完成了有些畸形的、以铁腕和血腥知名的王朝奠基工作。之所以称为红巾军,是因为起义者头裹红巾。不久,又成为郭子兴的亲信。凭着这样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朱元璋以战功先任镇抚,后升总管之职,成为濠州红巾军中统兵一方的大将。同时,他派胡大海骚扰陈友谅的后方,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是旧识的关系诈降,诱敌深入。朱元璋虽然损失惨重,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明朝十讲》导言

大明王朝:帝国的典型样本当历史转了三百六十度1944年,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郭沫若写下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他以1644年明朝灭亡、进入北京后迅速走向衰亡的历史为蓝本,提出了一些十分具有时代特色的问题。>>明朝还有其他十分具有魅力的话题,比如:为什么要杀功臣?>>终结者,还是堕落者明朝的腐败现象很多,这是众所周知的,而明朝对国家的各项制度设计得十分完善,这也是世人公认的。

《明朝大事本末》高平,王红编著

末年,顺帝妥帖睦尔统治时期,政治腐败,天灾频仍,社会矛盾恶化,由此而引发了农民及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其中以红巾军的斗争最为重要。彭早住、赵均用占据濠州后,遂自称王。此时,朱元璋名声日著,郭子兴二子不满,欲以毒酒害之。十二月,元帝遣尚书张昶经海上至庆元,授朱元璋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企图以此收买、招抚,但遭到朱元璋的断然拒绝。双方出动水军,激烈交战,朱元璋募敢死之士,火攻陈友谅。

明代朝贡体系之兴衰

朝贡贸易中的“厚往薄来”,最晚在也已形成。明朝建立后,“厚往薄来”就成为朝贡贸易中的指导思想了。所以,这种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不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只是宣扬所谓朝贡礼仪的服从关系罢了。从这点上讲,也就预示了朝贡贸易体系必然会随着宗主国的兴衰而兴衰,最终走向消亡。

唐寅和徐渭

中期文人画重新复兴于苏州,后期文人士大夫的画作开始向独抒性灵的方向发展,他们以画为乐、以画寄情,在的作品中展现出很强的自我风格,而不再计较再现自然的真实性,其中的代表人物要数唐寅和徐渭。生于明成化六年庚寅年,故名唐寅,因排行老大,又称。徐渭深受打击,一度精神失常,几度自杀未遂,又误杀自己的后妻,被捕入狱。徐渭亦工于书法,行书效仿米米芾。这足以说明徐渭绘画对后人影响之深。

思想家王阳明

王守仁是浙江余姚人,因他曾独居在绍兴阳明洞中,后又创办阳明书院,所以世人将他称为阳明先生。在我国古代诸多思想家中,王阳明是其中很特殊的一位。也绝不成为王守仁这样的学者、思想家。明中期以后,由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封建危机加深,地主阶级思想家感到有必要将哲学思想改变形式,以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双方共十四万的大军在鄱阳湖畔展开大战。

书之中兴

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一扫“靡靡之格”,开辟了书法艺术的崭新天地,被誉为明代“书之中兴”。17岁中秀才,32岁中举人,担任过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官职。但因为生性清高正直,对当时官场的腐败之风感到深深失望,很快辞官回到了苏州,广交朋友,召客豪饮,全身心投入到书法艺术创作之中。他的小楷书布局萧散,乍看之下好像拙于布局安排,仔细品位之下却有感觉和谐巧妙,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