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元代 牧马玉镇 [专家点评]元代牧马玉镇此牧马玉镇高5厘米,长12厘米。整个玉石雕成一人一马,属圆雕。但从其历史背景来看,此玉雕所表现的应该是元代蒙古族人悠闲的游牧生活。四肢曲于腹下,腹部阴琢五道肋骨纹。马匹健壮肥硕,十分骠悍。赶马人头戴尖顶橄榄式帽,圆目高鼻,腮留卷须,有着十分显著的元代游牧民族特征。元代的玉器在雕刻上较之宋代,已渐趋粗犷,不拘小节,从此件雄厚...具有雄伟气势的玉镇上便不难看出。
[专家点评] 南宋佚名 秋葵图 [专家点评]南宋佚名秋葵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南宋亦为重要时期。《秋葵图》即是一幅不大的纨扇作品,从中可以窥见南宋院画高度的写实本领和精湛的绘画技艺。《秋葵图》系绢本、设色,纵24.5厘米、横25.7厘米,作者佚名。此图堪称南宋院体画的精品,是南宋写生画的绝妙之作,据著名书画鉴定家张珩先生鉴别认为与马麟所画葵花团幅之笔法无异,故颖为马麟所作。
[专家点评] 清代伊秉绶 隶书额 [专家点评]清代伊秉绶隶书额清季书坛善隶书者,当推伊秉绶与邓石如为大家,伊秉绶的隶书高古博大,字愈大愈壮,如正人君子,气象伟岸。“师俭堂”纸本,27.5×109.8cm,藏荣宝斋。书于嘉庆十七年,是伊秉绶逝世前三年所书。伊秉绶隶书多有汉篆书笔意,看来近于方正,然齐而不齐,整而不板,这全得力于一些局部笔画的微妙变化,如“师”之右部上一点,“俭”字四个小圆点等的处理,使古拙中蕴灵秀,老辣中含韵致,此非大家莫办。
[专家点评] 清康熙 景德镇窑五彩指日高升笔筒 [专家点评]清康熙景德镇窑五彩指日高升笔筒清康熙五彩指日高升笔筒高12.4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10.8厘米。直口、直腹、壁型底,腹部一周绘指日高升图,一个孩子正在指着太阳与官人对话,官人后一仆人执扇而随,施彩较为素雅。康熙五彩有浓厚艳丽者也有清新素雅者。
[专家点评] 战国 八节铁芯龙虎合体玉带钩 [专家点评]战国八节铁芯龙虎合体玉带钩这件八节铁芯龙虎合体玉带钩,带长19.5厘米、钩头宽1.6厘米、钩尾宽4厘米,厚1.2厘米,清白玉,由8块玉组成。背部弯拱,龙虎合体,通体圆雕,首尾两节镂出圆銎,中间6节有圆孔贯通,用一根铁条串连。头部套一多节的圆箍,后脚的爪子伸到龙钩近颈处。整个钩身用5块玉组合,镂刻龙与虎相混合的躯体,背上有鳍和鳞,另饰云气纹缭绕全身。这件八节铁芯龙虎合体玉带钩出土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墓。
[专家点评] 明代 金钟盖 [专家点评]明代金钟盖此件“金钟盖”高5.2厘米,口径16.3厘米、重183克。方唇外叠,折沿直口,三级递拱面,顶端有一个桃形钮。盖面满饰凸起的龙赶珠纹和云纹,盖口沿内壁刻一行15字的楷体铭文:“承奉司正统二年造金钟盖四两九钱。”此盖自铭“金钟盖”,出自明仁宗第九子朱瞻垍及其继妃魏氏的合葬墓。它是与之紧邻的一件青花云龙纹高足瓷碗的器盖。这类有金盖的瓷器,在定陵中曾出土过一件“金盖金托盘青花碗”可以作为佐证。
[专家点评] 清 黄花梨小交杌 [专家点评]清黄花梨小交杌这件黄花梨小交杌,杌面47.5×39.5厘米、高43厘米。由八根直材构成,是交杌的基本形式。其...年代可能晚到清中期,但与宋人摹《北齐校书图》中所见,几无差异。可见民间日常使用的交杌,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它的原来结构。
[专家点评] 清初 “松山”款竹刻荷花螃蟹臂搁 [专家点评]清初“松山”款竹刻荷花螃蟹臂搁这件“松山”款竹刻荷花螃蟹臂搁长23.2厘米、宽7.8厘米。采用陷地深刻技法。小朵荷花正欲开放,大朵荷花已凋谢,花朵膨大形成莲蓬,内生莲子。两张荷叶卷起,一作虫蛀状,一中心伏卧一只螃蟹。臂搁左下角阳刻篆文“松山”方音。
[专家点评] 西周早期 青铜卣 [专家点评]西周早期青铜卣这件...于3000年前西周早期的青铜卣,器盖与器身的两面皆神面,神面头有双角,双睛圆鼓,直鼻小耳,大眼暴张,呲出两颗獠牙,威猛之中略带笑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论造型多么复杂,表面皆以刻画的花纹作为装饰,只是花纹在深浅、层次上有所区别。在目前全世界保存的数以万记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没有一件与之造型和装饰相同,各方专家无不对其超凡的艺术价值叹为观止,认为它是百年难遇的艺术珍品。
[专家点评] 近现代齐白石 钟馗见喜图 [专家点评]近现代齐白石钟馗见喜图齐白石“钟馗见喜图”画面上钟馗身穿大红袍,腰悬宝剑,弓背缩颈,正伸手接一从天而降的蜘蛛。蜘蛛又称喜蛛,故此画有“喜从天降”、“喜庆临门”、“抬头见喜”等寓意。戊辰为1863年,齐白石年65岁,画风似受赵之谦等人影响,个人风格尚不明显。齐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等,现代著名国画家、书法篆刻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