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庄王时,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诛平百蛮,国力增强,便不断向中原用兵,与晋争夺霸主地位。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阅兵周疆,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趁机向王孙满问九鼎之轻重。九鼎是王权的象徵,这说明楚庄王志在窥视中原。...
秦穆公独霸西戎 秦穆公独霸西戎 秦穆公希图与中原诸国争霸,但东有强晋,南有劲楚,发展受阻,于是转而向西扩展。秦穆公用投奔戎人的晋国人由余作谋士,听其策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周天子也赐金鼓相贺。秦国向西发展,对西部开发和民族融合有积极的意义。...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为救遭楚攻打的宋国,出兵讨伐楚的盟国曹、卫。由于晋取得了齐、秦的支持,楚王意欲退兵,但楚将子玉执意与晋决战,遂北御晋兵。晋文公「退避三舍」,在城濮与楚对峙。晋军利用楚军骄敌,歼灭楚军两翼,子玉率中军逃走,晋军大胜。城濮之战确立了晋文公的...
被庐之搜 被庐之搜 公元前633年,楚伐宋,宋向晋求救。晋文公认为争霸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被庐进行军事演习,扩充兵力,将原来的两军改建为三军,并为三军选拔将帅。这就是「被庐之搜」。「被庐之搜」大大加强了晋国的军事实力,为争霸奠定了基础。...
求诸侯莫如勤王 求诸侯莫如勤王 公元前63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带勾结狄人进攻周襄王,王师大败,襄王逃到汜地(今河南襄城),襄王派人向晋、秦求救。晋文公听取狐偃「求诸侯莫如勤王」的建议,辞退秦兵,单独出兵打退狄人,活捉王子带交给襄王,安定了王室。晋文公由此得到「尊王」美誉,并受四...
泓水之战 泓水之战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联合卫、许等国进攻亲附楚国的郑国,楚救郑伐宋。十一月,两军战于泓水,宋襄公以仁义之师自命,不肯攻击尚未完全渡河的楚军,结果弱小的宋军被楚军击溃,宋襄公也身受重伤。第二年,襄公即死去,其霸业之梦亦随之告终。...
盂之盟 盂之盟 为压服诸侯,成就霸业,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会齐、楚于鹿上(今山东钜鹿县西南),相约在盂(今河南睢县)会盟诸侯。是年秋,宋襄公到盂赴约,不听公子目夷的劝告,执意不带兵马,楚国却设伏兵于盂,抓获襄公。后因宋国的坚决抵抗和鲁国出面调停,才将宋襄公放回,宋襄公想借他...
葵丘之会 葵丘之会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周天子派宰孔参加,并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这标志着齐桓公已成为周王承认的合法霸主,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召陵之盟 召陵之盟 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与齐抗衡。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等八国军队攻溃楚的盟国蔡国,陈兵楚境,以楚不向王室朝贡相质询。楚为避齐锋,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齐也看到楚国强大,无隙可乘,即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订立盟约,史称「召陵之盟...
迁邢存卫 迁邢存卫 公元前660年,狄人侵邢,齐桓公联合宋、曹救邢,打退狄人,时邢国都城已被烧毁,乃帮邢迁都到夷仪(今山东聊城县西)。不久,狄人攻破卫国,卫国仅有七百余人逃过黄河,齐桓公再次出兵保护卫国,并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替卫建立新都。这两件事即史书所称的「迁邢存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