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国君地位的巩固 国君是一国之首,然而在春秋时代的封建结构下,国君的 *** 似乎很有限。卿大夫们,在关系上是国君的宗亲昆北,在身分上与国君相去不过一肩。在《左传》上因此有这种记载: 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
战国官制 一、官僚制度的初步形成 春秋后期,中原各国由于经济发展,某些卿大夫逐渐强大起来,许多力量较小的卿大夫陆续被强大的卿大夫所兼并;原来的国君由于宗族内讧、连年战争和“国人”(即国都中的士和工、商)的叛变,更由于农民的反抗斗争,逐渐衰...
战国时期疆域形势 战国时期华夏诸国的周围分布有许多蛮夷戎狄。靠近中原地区的戎狄,先后被韩、赵、魏、秦并合,遂与华夏族融合。东夷、淮夷也为齐、鲁等所融合。南方越族的许多地方成为楚国领地。较远的如北边的林胡、楼烦,原居晋、陕、冀北部和内蒙古地区,先曾为晋、秦、燕大敌。战国时受...
战国时期魏国疆域变迁考 一、 问题的提出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西方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发展,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在我国,政治地理学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其分支的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几乎是鲜有人涉猎。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在理论方面,周振鹤先生率...
战国上党郡考 上党,《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上党地区位于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它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其东部、东南部是太行山脉,与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南部为王屋、中条二山,与今河南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脉;北...
稷下学派与百家争鸣 战国时代,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急遽转化的历史时期,在这社会大变革中,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著书立说,议论政治,阐述哲理,展开思想上的斗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据史载,当时齐国,曾在...
七国称雄 七国并存称雄,曾一度争奇斗艳 七国称雄指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并存及互相兼并的一段历史。战国处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广大奴隶和平民起义风起云涌,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
吕不韦巨额投资帝王 香港《文汇报》报道《史记·吕不韦列传》上说:“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就是说,吕不韦者,是个大富商。 《史记》的注释说,根据《周礼》的说法,“行日商,处曰贾”。...
西周东周时期中原地区列国源流 张锴生(河南博物院研究员) 两周时期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武王伐纣到秦朝统一,800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封建奴隶制由兴盛走向崩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周王朝,进入东周以后,...
陶朱事业:兵战与商战的兼胜 明人王鏊舟行吴越,面对“漠漠轻风不满帆,小船载酒舳舻衔”,“白鸟斜飞惊鼓吹,青山倒影动松杉”的情境,不由得发出“陶朱事业今安在”的感叹(《自横山归洞庭》,《震泽集》卷五)。诗人所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