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救亡措施:面对危机,作垂死前的挣扎

哀帝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挽救皇权,面对危机,他做了一些无能的补救措施,却引得大臣的不满,最终自己在生死边缘间挣扎。汉哀帝虽然极力挽救西汉王朝的衰退之势,但毕竟仅凭一人之力是不可能扭转历史大势的。之后,董贤的地位一路晋升。哀帝死后无子,权臣王莽于是迎立年仅9岁的刘为帝。平帝被毒死后,年仅两岁的刘婴继位为太子,史称“孺子婴”。西汉共历214年,至此灭亡。

2.飞燕争宠:一场新旧势力的争斗

同时,微贱的出身还为赵飞燕能否固宠罩上了一层阴影。赵飞燕姐妹入宫后,即以新宠的骄姿,向许皇后、班婕妤二人发动进攻,一场新旧之争遂在后宫展开。赵飞燕在控告许皇后的同时,把班婕妤也一并捎上了,班婕妤据理力争,说服了成帝,才得以保全性命,并被赐以黄金百斤。许美人生下儿子以后,赵合德知道了,大哭大闹了一场,最后胁迫成帝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儿子。这是一场新旧势力的斗争,是赵氏、王氏、许氏家族内部之间的矛盾斗争。

4.傅氏争宠:王氏家族与傅氏家族之间的争斗

汉哀帝不是汉成帝的儿子,这为王氏家族与傅氏家族的皇室之争埋下了隐患。为此,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和他的母亲丁后,按照协议仍应居住在定陶国。>>傅太后得寸进尺,让哀帝给她上尊号,并晋封傅氏家族的亲属。汉平帝即位之后,太皇太后王政君重新掌权,严厉打击傅、丁两家外戚势力。至此,汉廷的皇室之争告一段落,皇朝大权又重新归于外戚王氏家族了,直至王莽篡权改政。

3.以侄为嗣:新旧外戚较量的结果

按照传统的宗法制度,国不可一日无君,汉哀帝以成帝侄子的身份入继大统,是新旧外戚较量的结果,也为其后的皇朝之争埋下了伏笔。这时刘康已死,继承定陶王位的是他的儿子刘欣。最后,汉成帝正式收刘欣为养子,立其为皇太子,并派人迎接定陶王入长安。20岁的刘欣登上皇帝宝座,尊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尊皇后赵飞燕为皇太后,立王妃傅氏为皇后,历史上称为汉哀帝。

1.权力之争:许王之争,王氏满长安

另外,许嘉的辅政地位对王凤专断朝政的潜在威胁,也是王政君所不能无动于衷的。许嘉无奈,只好请求辞职以避嫌,王政君与许氏的初步交涉,以王政君获胜告一段落。王政君岂能放过这个机会,于是案情很快牵及许皇后,许皇后因此废徙昭台宫,许氏子弟也被全部逐出长安,放还乡里。就这样,许氏家族被王氏家族彻底击败了。

4.对外:平灭郅支,选策和亲

在皇权面临外敌威胁时,汉元帝积极求和,稳定边境安宁,促使自己的统治地位更加巩固。到了汉元帝期间,汉匈关系出现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陈汤平灭匈奴郅支单于,一件是昭君出塞。当时匈奴郅支单于在西域气焰很嚣张,匈奴分裂后互相攻杀,杀到最后剩下他和呼韩邪单于。当陈汤得知郅支强大的消息后,便感到匈奴必将成为边疆之患,趁甘延寿生病之机,他矫诏调集各处屯田队和西域一些小国的兵力共4万人马,进攻郅支,获得大胜。

2.权力之争:外戚宦官勾结,与儒臣争夺权力

>>铸釜图《天工开物》铸釜图中的化铁炉汉元帝时期,在外戚、儒臣、宦官三种势力中,宦官与外戚勾结起来共同对付儒臣。实际上石显之流早有中外党,不仅和外戚史丹、许嘉勾结在一起,还拉拢了一批见风使舵的儒臣匡衡、贡禹、五鹿充宗等人,结成朋党;并且还与长安豪侠万章交往甚密。宦官石显的专权,实际上正是汉元帝纵容的结果。

3.太子之争:史丹为太子保驾护航,易储不成

正当太子岌岌可危之际,与太子关系紧密的外戚史丹,起而为太子保驾护航。元帝心肠软,见史丹泣不成声,大为感动,然后表示不会废黜太子。史丹是太子的师傅和监护人,太子妃是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的女儿,汉宣帝母亲家族那一支王姓的代表王商也拥护太子,太子母亲王政君家族更是把太子地位看作命根所系。由此可见,在太子的废立之间,是大有玄机的。

1.权力之争:皇权旁落,外戚飞黄腾达

一个柔弱的皇帝,给了外戚集团活跃的时机,从而导致自己皇权的下放以及王朝的灭亡。>>汉元帝时,皇家威权下降,朝中各种势力乘势而起,展开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其中,以汉代后期的外戚集团最为活跃,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两年之后,即公元前41年七月,左将军许嘉继王接去世后被封为大司马车骑将军。之前,原本没有中朝和外朝之分。实际上大司马的权力远远要高于丞相,只在皇上一人之下。外戚专权加速了西汉王朝的灭亡。

4.立太子:太子险些遇害,宣帝苦心栽培

几经考虑之后,刘询立王婕妤为皇后,选中她是因为她行事比较低调,也没有儿子,不会加害刘,由此可见刘的幼年命运之苦。多数大臣根据传统礼制,纷纷上奏汉宣帝不要废掉太子,以稳定皇权。早年差点被霍皇后害死,成年后又因喜好儒学不被汉宣帝看好,差点被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