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_调虎离山的故事

  调虎离山的故事出自:   1、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

成语典故_死不旋踵的故事

  【典故】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战国策·中山策》   【释义】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用法】作宾语、状语;指奋勇向前   【相近词】毫不...

成语典故_松柏之志的故事

  【典故】后操作司空,总朝政,问宗曰:‘可以交禾?’答曰:‘松柏之志犹存。’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   【释义】指坚贞不移的志节。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宗世林看不起曹操的为人,总不想与他交往。曹...

成语典故_同病相怜的故事

  【典故】子不闻河上之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释义】怜:怜悯,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近义词】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反义词】同床异...

成语典故_捕风捉影的故事

  “捕风捉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或无事生非。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郊祀志下》,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谷永,字子云,长安(在今陜西西安市)人,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大司农等职。...

成语典故_前倨后恭的故事

  对人先前非常倨傲,而后来却又万分恭敬,在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叫“前倨后恭”或“前倨后卑”。下面是这个成语故事的来由。   公元前五世纪中国战国时期,并存著许多国家,其中主要的有秦、燕、赵、齐、楚、韩、魏7个,称为“战国七雄”。位于今中国西北陜西一带的秦国,由于在...

成语典故_车笠之盟的故事

  传说古代苏越一带风俗淳朴,凡初次同人交往,就封土坛,拿出鸡犬等作为祭品,向天祷告说:“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 希望以后再次见面时不分地位变化,还是不望这贫贱之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

成语典故_七步成诗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有名的家庭,父亲曹操不仅是军事家和诗人,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很有造诣。父子三人并称“三曹”,其中以曹植的文学成就为最高。   曹丕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划时代的著作。曹植则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才华很...

成语典故_鸡犬不宁的故事

  【注音】jī quǎn bù níng   【出处】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释义】宁:安宁。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军队挠民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鸡飞狗...

成语典故_狗尾续貂的故事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叔叔赵王司马伦野心很大,他趁晋惠帝司马衷刚即位,国家还不够稳定的时候,就和手下一起计划一项阴谋,篡夺了王位。司马伦在当上皇帝后,竟然胡乱封官,让他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是家里的仆人和差役,都当了大官或是成为他的近侍官员。当时的近侍官员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