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由于受近体诗影响,唐人古诗或融入律句,或有意反律,皆不同于晋、宋以前古诗的纯任自然。编选和研究唐代诗对后世影响巨大,被奉为典范。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签》则在总结前人成果基础上,全面研讨唐诗,为建立唐诗学作出巨大贡献。今人的研究专著,有闻一多《唐诗杂论》、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任中敏《唐声诗》等。
慧能 慧能,中国唐代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又称惠能,俗姓卢。原籍范阳,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父亡后,采樵养母。遇五祖选法嗣,以“菩提本无树,唐诗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而得弘忍赞赏,密授法衣而遣行岭南。16年后方出而传法。与他争法嗣地位的神秀主要在北方弘法,力倡“渐悟”。遂有“南顿北渐”、“南能北秀”之说。慧能教说由其弟子法海汇集成《六祖坛经》。弟子有神会、怀让、行思等人。
一行 一行一行,本名张遂,河北巨鹿人,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一行的著作,慧能以《大日经疏》为其密教思想的代表作,《大衍历》为其历法方面的代表作,这本书是在一行死后的第二年由玄宗诏令编成而正式使用的,称《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杜甫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肃宗移居凤翔后,杜甫从长安偷越战区奔赴凤翔,谒见肃宗,被授左拾遗。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韩愈 韩愈生而失母,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同年,韩愈之嫂郑夫人逝世,他返回河阳,为其守丧五个月。韩愈随董晋灵柩至洛阳,其后于二月末抵达徐州。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韩愈要揭发他们的违法行为,便部署官吏,事先自断他们与百姓往来,等天明就公布,留守官员十分害怕,被迫停手。
柳宗元 安史之乱时曾徙家吴地,柳宗元可能生于吴地,但成长于长安。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柳宗元被擢升为礼部员外郎,协同王叔文等人在半年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受到宦官、藩镇及守旧派朝臣的联合反对。柳宗元在此兴利除弊,发展生产,兴办学校,释放奴婢,政绩卓著。王叔文提拔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成为改革的中坚人物。在柳州生活了四年,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柳宗元病逝于柳州,时年47岁。
刘禹锡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里,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风格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
元稹 元稹,中国唐代文学家,诗人。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白体”。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刘禹锡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
白居易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辞了苏州刺史职务返回家乡。禅宗的重要典籍《景德传灯录》把白居易正式列为如满的法嗣。
阎立本 阎立本自幼继承家学,在父兄教导下学习绘画。阎立本擅长于人物肖像及车马等的写实。这说明阎立本所画人物的面貌、神形和实际中的对象是很相似的。阎立本根据这一重大事件创作成《步辇图》这幅名作。白居易阎立本的人物作品,神形兼备,个性鲜明,在重视人物的精神刻划上迈出了新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