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训

画史上称他为“大李将军”。李思训善画山水、楼阁、释道、花木、鸟兽,尤以金碧山水著称,时有“李将军山水”之称。阎立本在创作上,李思训除了取材实景,多描绘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和奇异秀丽的自然山川外,还结合神仙题材,创造出一种理想的山水画境界。李思训的作品,因年代久远,现已罕见。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画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吴道子

后改名吴道玄,时人尊称吴生。吴道子活跃于盛唐,当时中外文化交流、各艺术门类的沟通,为他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至五代两宋,吴道子的继承者代不乏人,如高益、高文进、武宗元。《孔子行教像》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一般认为原作为吴道子所绘,但原作早已遗失。吴道子注重线条的运用,他的线条一向富有运动感和强烈的节奏感,注意整个画面气氛的统一与具有运动感的表现。

宇文恺

宇文恺被任用为副监,负责营建新都城的规划设计。开皇四年,宇文恺又奉命开凿了广通渠。竣工后,文帝十分高兴,授宇文恺仪同三司、将作少监。随后,宇文恺又经营了文献皇后的陵墓。宇文恺因建造东都有功,于大业四年,擢升为工部尚书。宇文恺为了满足统治者的奢望,博得器重,在工艺的许多方面都有创新。大业八年十月,宇文恺病卒。宇文恺撰所《东都图记》二十卷、《明堂图议》二卷、《释疑》二卷均佚。

何稠

军至桂州后,桂州长史王方同将叛兵渠帅莫崇绑来见何稠。何稠率兵连夜攻进叛军兵营,将莫崇及部下全部俘获。经何稠劝谕,宁猛力率部投降,并请入朝拜见文帝。何稠与宇文恺等人一起营建皇后陵墓事宜。文帝见何稠性情沉稳、寡言,又善于侍奉自己,便将自己死后的陵墓事宜也委托何稠办理。大业初年,隋炀帝游历江都,命何稠盛造御服,送往江都,于是何稠同太府丞云定兴盛修仪仗,并向各州、县征收羽毛。

李春

李春,中国隋代造桥匠师。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建造赵州桥。

孙思邈

孙思邈主要著作为《备急千金要方》30卷和《千金翼方》30卷。孙思邈活了142岁,是中国历史上罕见之长寿者。孙思邈一生不慕名利,坚持研究医药学,一心一意在民间治病,这是他在事业上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孙思邈全心全意为人治病,很重视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孙思邈具有高尚的医德,一切以治病救人为先。

西夏文

西夏文,中国古代西夏党项羌族使用的文字。11世纪西夏主李元昊称帝,在大庆元年颁布西夏文,命野利仁荣加以演绎。其间西夏文与汉文并用。西夏国灭亡后,党项后裔仍有人使用。元代居庸关石刻,明代中叶保定石幢均有西夏文。以后湮没,成为一种死文字。字体仿汉文楷书。但无一字与汉文相同。此外,尚有篆字、草字,孙思邈共有6000余字。每字由一至数个小方块字素构成,分左、右、上、下、中等块,每字均有含义。

宋词

在文学史上,词以宋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创了先例。宋词的第一位变革者是柳永。北宋后期,周邦彦兼各家之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了词体的成熟。但在词坛日趋衰落的局面下,终成最后的余响,宋词的时代至此已告终结。宋以后,词体虽未亡,但已是尾声余韵。选本中以黄昇《花庵词选》、周密《绝妙好词》、朱彝尊《词综》、张惠言《词选》、朱祖谋《宋词三百首》影响较大。

宋诗

宋诗发展至苏轼,完成了自晚唐、西昆以来的一次诗风转变,使宋诗于唐诗之外另辟天地。但这两派的成就不高,宋诗在此期间趋向衰颓。影响宋以后的诗歌,基本未能超出唐、宋诗的风格范围。至清代,宋诗受到重视,广为流传,出现宗宋的同光体。这些观点可说是对唐宋诗的公允之论。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明代中期对宋诗的排斥,大量作品散佚无存。

话本

话本起源于中国唐代人的说话,也称作话。后来还有人把明清人摹拟话本而写的短篇白话小说也称为话本。话本本来是说话人演讲故事的底本,往往只是略具梗概的提要,编印成书,就成为一种通俗读物,形成一种特殊的体裁和风格,代表中国白话小说的一个发展阶段。明清人模仿话本体裁而写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近人称为拟话本;讲史类的作品则称为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