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

但是,作为研究元代历史的史料来看,《元史》比其他某些正史的史料价值更高。元代的13朝实录和《经世大典》已经失传,其部分内容赖《元史》得以保存下来。清朝以来,不断有人重修《元史》。留传到现在的,有邵远平的《元史类编》,魏源的《元史新编》,曾廉的《元书》,柯劭忞的《新元史》,屠寄的《蒙兀儿史记》等。但它们都不能取代《元史》原书。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元史》标点校勘本,是较好的版本。

元朝秘史

《元朝秘史》,13世纪蒙古国官修的史书。《元朝秘史》是13世纪古蒙古语的典范文献,保存了大量的古词和古蒙古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学界公认《元朝秘史》是蒙古民族第一部文学经典作品。据粗略统计,国内外发表过的关于《元朝秘史》的各种论著,包括音写和译注,已达300项以上。《元朝秘史》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领域。

经世大典

《经世大典》,中国元代官修政书。又称《皇朝经世大典》。该书明初修《元史》时多有引用,《永乐大典》亦予辑录。今人所见该书遗文,除《元文类》所收《经世大典序录》及中华书局影印《永乐大典》残本中存留的一部分外,尚有《广仓学宭丛书》所收之《大元马政记》、《元代画塑记》、《大元毡罽工物记》、《大元官制杂记》、《元高丽纪事》,均为前人从《永乐大典》辑出,总约十余卷,不及全书百分之二三。

大元大一统志

大元大一统志,中国元代官修地理总志。流传过程1285年《大元大一统志》开始修书。定名为《大元大一统志》。明代的《文渊阁书目》记录有《大元一统志》两部。但历史学者依据后一部有600册,与全书刚完成时数目相同,认为明嘉靖年间《大元大一统志》全书尚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残存的《大元大一统志》,包括《辽海丛书》、《玄览堂丛书》所录,仅44卷,不及原来卷数的5%。

史集

《史集》,14世纪初用波斯文写成的世界通史性的巨著。全书原分为三部:第一部为《蒙古史》,第二部为《世界史》,第三部为《世界地志》。该书第一部《蒙古史》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大元大一统志是研究14世纪初以前的蒙古族史的最重要的基本史料之一,也是研究古代游牧部族社会制度、族源、民族学的重要资料。第二部《世界史》的史料价值不如第一部。100多年来世界各国学者一再对各部分进行校勘、翻译、注释和研究。

大诰

大诰,①《尚书》篇名。《书·大诰序》:“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后用以泛称典诰之文。②明洪武十八年颁布的法律文件。内分十种项目,颁之学宫以课士,令人人习之。不久又颁布续编﹑三编。参阅《明史·太祖纪三》﹑《明通鉴·太祖洪武十八年》。

寰宇通志

《寰宇通志》,中国明代官修地理总志。该书所载景泰时的政区,为以后的《大明一统志》、《明会典》、《明史》所不载。编制分类也较过去的地理总志详细,各府、直隶州均分为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土产等几十个门类,逐项介绍。另外历代总志多列户口之数,大诰而该书详列科甲,不列户口,为欠缺之处。天顺二年,明英宗朱祁镇命李贤、彭时等重编《大明一统志》。《一统志》颁行后,《寰宇通志》即遭毁版,流传甚少。

明经世文编

《明经世文编》,中国明人文集选编。原名《皇明经世文编》。明陈子龙、徐孚远、宋徵璧等选编。编者从松江以及全国各地搜集文集千种以上,然后从420余人的文集和奏议当中,“取其关于军国济于实用者,上自洪武,下迄皇帝改元,为经世一编”。在同一人物的文集中,又以代言、奏疏、尺牍、杂文为序排列先后。编成后即刻版印行,是为崇祯平露堂刊本。

国朝献徵录

《国朝献徵录》,中国明代人物传记资料选编。《国朝献徵录》约于万历中叶编成,搜集从洪武至嘉靖的十二朝的原始史料,各官分类标目,无官者以孝子、义人、儒林、艺苑等目分别记载的体例编辑,明经世文编从大臣到地方官吏,几乎莫不有传。万斯同修《明史》时,曾利用它与官修实录对勘,并说“可备国史之采择者,唯此而已”。乾隆中叶的《明史考证》,多据该书以校《明史》。清代乾隆时列为禁书,故传本甚少。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编纂之初,定有凡例21项,对材料的取舍、分类、排比等都有明确规定。明末文渊阁被焚,《永乐大典》正本可能在这时毁于大火。乾隆三十八年,清...纂修《四库全书》时,《永乐大典》副本已散佚2000余卷,但仍然从中辑出佚书500余种。此后该书又陆续散佚,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遭浩劫,部分被烧毁,部分被抢走,余者寥寥无几。1986年中华书局将已征集到的现存的《永乐大典》近800卷,缩印精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