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适 执政后期,李适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李适在位时期,对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当李适的一番改革遭遇挫折后,他的雄心竟然消失殆尽。李适一生中,无论是性格还是行动,都充满了矛盾和悲剧色彩。同月二十三日,李适于会宁殿驾崩,享年六十四岁。
李纯 唐宪宗李纯,唐代皇帝。二十一年初,立为太子,改名纯。李适宪宗的政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暂时平定了一些藩镇。他还利用德宗以来积蓄的财力,重用主张裁抑藩镇的大臣,坚主用兵,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被后人誉为唐代的中兴之主。元和十四年,又诏诸道节度使、都团练使、都防御使及经略使所属支郡兵马均归刺史统领,以分方镇兵权。
李瀍 本名李瀍,临死前改名炎。840年正月,文宗病重,仇士良、鱼弘志矫诏废皇太子,立李瀍为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位。李瀍在位七年,对内打击藩镇和佛教,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李瀍崇信道教,且鉴于佛教势力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极力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公元845年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公元814年,宣懿皇后韦氏生李炎于东宫,初名李瀍。
房玄龄 唐朝初年名相,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有“房谋杜断”之称。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这场斗争中充当了重要谋士的角色。此后近20年,房玄龄一直连任相职。因此,唐太宗和房玄龄等都认为法律应该从宽。房玄龄身在唐太宗左右,对唐太宗的错误敢于当面提出意见,做到知无不言,尽心竭力。房玄龄忠心耿耿,受到当时君臣上下的一致推重。这是对房玄龄做为政治家生涯的恰当评价。
杜如晦 杜如晦出身于世宦之家,少年好学。...听到此说,立即上奏唐高祖,要求将杜如晦留任秦王府。高祖派...统兵征讨,杜如晦随军参赞,经两次交战,唐军彻底打垮了西秦的势力,解除了西北方面的威胁。杜如晦随行任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杜如晦化装成道士模样,随长孙无忌潜入秦王府。是年十二月,杜如晦因病而卒,时年46岁。
魏徵 隋末农民起义爆发,魏徵诡为道士,以避世乱。二年十月,魏徵在黎阳被窦建德所俘。四年,窦建德为唐朝所败,魏徵遂复归长安,任太子洗马。九年,魏徵又劝建成早除世民,未被及时采纳。魏徵用历史事实证明,大乱之后人民渴望致治,只要教而化之,采取适当措施,上下同心,是可以迅速致治的。贞观十七年,魏徵卒。太宗还亲自为魏徵撰成碑文,亲书刻石。此年,太宗在凌烟阁图画二十四功臣肖像,魏徵名列第四。
李靖 李靖归唐时已年近半百,15年中4次出征,均获全胜。当李渊父子起兵进攻关中时,李靖与卫文升拘捕了李渊在长安的亲属和族人。李靖随军作战立功,被授开府。这时,李靖为了迷惑江陵以东的萧铣部将,把缴获的战舰抛弃长江,任其顺流飘泊。太宗责问,李靖并不辩解,叩头认罪。这时李靖已经退休在家,当听说太宗有意起用他挂帅出征,就不顾年老,主动要求领兵西征。李靖却决定趁敌军撤退不远之机,长驱疾进。
李勣 隋末,韦城翟让起义,李勣年十七即往投之,并说服翟让离开家乡到宋、郑富庶之地活动。李勣投靠李渊父子,为唐开创天下立下汗马功劳。619年,李密归唐,其原来辖区由勣统领,而勣亦有归唐意。并责令勣统率河南、山东兵抗击王世充。李孝恭讨辅公祏时,亦以勣为主力,渡淮河,拔寿阳,公祏不日而平。高宗还下诏为李勣再次画像凌烟阁,并允其乘马入朝。669年,李勣卒,年八十六。
侯君集 九月间,侯君集在松州城下击败了吐蕃军队。侯君集班师东还时,从高昌带回一批乐工,太宗令入太常寺,将高昌乐列入国乐。他班师回朝后,被御史揭发上奏,太宗命将侯君集下狱。中书侍郎岑文本上疏为他辩护,太宗便将侯君集赦免释放。贞观十七年四月,侯君集等人劝李承乾发动政变,除掉魏王李泰。但机密被人泄露,太宗立即废了太子李承乾,将侯君集等人处斩,籍没其家,将他的妻子和一个儿子流放岭南。
长孙无忌 炀帝大业初,无忌父母俱亡,舅父高士廉将他兄妹二人收养于家。但这一诏命受到无忌等多数朝臣的反对,认为这样将会导致国家分裂,太宗只得收回成命。长孙无忌力劝太宗先立晋王,因李治是长孙皇后所生,为无忌外甥。但武则天逐步得宠,并开始走向政治舞台,向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的地位提出了挑战。为争取长孙无忌的支持,高宗和武则天亲自到无忌家中拜访,送去十车金银财物,将无忌的三个儿子授五品朝散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