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 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张九龄改任左拾遗。张说对张九龄早寄以厚望,见他果然文才出众,又和自己同姓,便与他论谱叙辈,夸奖张九龄“后出词人之冠也”。玄宗东巡泰山封禅,封禅之后有进阶行赏之事,张九龄因此提醒张说选择随行人员要注意选那些清流高品,以免引起非议。是年秋张九龄回京,仍被指为亲附张说,调任外官,出为冀州刺史。张九龄以老母不欲从之任所为由,表请罢官。
李林甫 李林甫,唐朝诗人。高祖从父弟之孙。初为千牛直长,其舅姜皎深爱之。开元初,迁太子中允,与源乾曜有姻亲。乾曜执政,其子絜为林甫求司门郎中,乾曜薄其为人,不许。后宇文融引为御史,历吏部侍郎,执政荐其有宰相才,张九龄即拜黄门侍郎平章事。再进兵部尚书,寻代张九龄为中书集贤殿大学士。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多猜忌,能阴中人。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素寡学术,其题尺皆郭慎微、苑咸代为之。《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首。
杨国忠 杨国忠(汉语拼音:YangGuozhong,?武则天时麕臣张易之之甥,杨贵妃堂兄。本名钊,玄宗改其名为国忠。天宝初,杨贵妃得宠,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欲结为内援,使杨钊携财贿入京,杨氏姊妹荐于玄宗,累迁监察御史。天宝十一载,李林甫死,杨国忠代相,兼吏部尚书,怙权仗势,李林甫台省官有才名而不为他用者都被排斥。安禄山本有野心,即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杨国忠劝玄宗令哥舒翰出关作战,因致大败。
哥舒翰 哥舒翰傍青海置军,于龙驹岛筑城,使吐蕃不敢近青海。八载,哥舒翰率军10万拔石堡城。十四载,安禄山反,高仙芝受诬被诛,玄宗命哥舒翰将兵20万代高仙芝守潼关。时哥舒翰已患风疾,不能治事;所委部将互相争长,号令不一,军无斗志。十五载六月,哥舒翰被迫出关,战于灵宝,遭敌伏击火攻,全军覆没。哥舒翰被部下执送安禄山,求致书招降唐将领以免死。
安禄山 因其母改嫁安氏,改名安禄山。安禄山通晓边境若干少数民族语言,初为互市牙郎。安禄山洞悉内情,有轻朝廷之心。同年十一月,安禄山自范阳起兵,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攻陷洛阳。年纪到了十多岁,安禄山以与他的哥哥及后父安延偃生活在一起为耻。长大成人后,安禄山通晓六国语言,当了个为买卖人协议物价的牙郎。
史思明 史思明,唐代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曾到长安奏事,唐玄宗很赏识他,赐名思明。天宝十五载,思明攻陷常山,执太守颜杲卿。后李光弼、郭子仪军至河北,屡败思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后,思明归守范阳。同年冬,安庆绪败退邺郡,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思明,遂遣使赴范阳征召精兵,并谋除思明。思明遂以所领十三郡及兵八万降唐,安禄山受封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
李光弼 李光弼,,唐代将领。至德二载史思明、蔡希德等率众10万进攻北都太原时,北都留守李光弼以不满万人之兵力,大败蔡希德,歼其部众7万,守住了太原。李光弼因兵力悬殊,乃弃洛阳,守河阳,威胁叛军侧翼,使其不敢西进。随后伺机出战,挫败了叛军对河阳三城的进攻,歼敌2万。后复任河南诸道副元帅,出镇临淮,统河南诸道兵反攻叛军,配合仆固怀恩等收复洛阳。广德二年,因受朝廷猜疑,抑郁而死。
刘晏 为此,唐玄宗赏赐了刘晏一制象牙笏和一领黄纹袍。第三件事是刘晏推行“常平法”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经济情报网。由于刘晏从中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全国经济和市场动态,并根据这些情报,调剂有无,平抑物价,扶持生产,积极救灾。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在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刘晏廉洁奉公,提倡名节。刘晏为挽国家之倾危,解人民于倒悬,身体力行,呕心沥血,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
杨炎 杨炎的孝行当时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尤其是士大夫们的称赞。刘晏杨炎当了宰相后,立即做了几项补救时弊的大事。德宗皇帝立即批准了杨炎的建议。杨炎提出的两税新法,是以财产多少确定纳税等级,按夏秋两季分次征收。德宗皇帝情急之下,欲令崔宁归蜀督师,杨炎当即反对。德宗皇帝采纳了杨炎的主张,改派别的将领出征,结果打败了吐蕃和南昭。杨炎担任宰相期间做出重要贡献,但他却陷入了派别斗争。
陆贽 陆贽,中国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德宗立,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顺宗立,召还,诏未至,卒赠兵部尚书,谥曰宣。《全唐诗》收录其诗作4首(含句一)。陆贽以骈文擅名。陆贽文集,明清以来刻本很多,今传《翰苑集》24卷,另有诗文别集15卷,已佚。烟霭遥迷处,丝桐暗辨名。杨炎禁中春松全唐诗第288卷第002首阴阴清禁里,苍翠满春松。倘得回天眷,全胜老碧峰。拥杖缘驰道,乘舆入建章。恒恐韶光晚,何人辨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