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泚 朱希彩取代李怀仙后,朱泚又得朱希彩的信任。朱泚赴京师,以其弟朱滔留管州务。十一年,朱泚出屯奉天。建中三年,其弟朱滔谋反,朱泚因此被软禁在京城。德宗仓皇逃往奉天,叛军迎朱泚为主,陆贽史称泾卒之变。朱泚自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朱泚亲率军队围攻奉天,未下,而唐将领李怀光、李晟等救援朝廷的军队已逼长安,朱泚被迫解围,退守长安。不久,李怀光亦叛,与朱泚联兵,乱事扩大,德宗复奔梁州。
李吉甫 李吉甫,唐朝诗人。字弘宪,以父栖筠荫,补仓曹参军,为太常博士。宪宗立,拜考功郎中、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转中书舍人。元和二年,同平章事,后为淮南节度。虽居外,朱泚每朝廷得失,辄以闻,帝尊任之,官而不名。吉甫该洽典故,详练故实,善任贤良,朝伦式序。集二十卷,今存诗四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4首。
裴度 宪宗在削平不受朝命的藩镇的过程中,任命裴度为相,主持讨叛...。裴度认为淮西是心腹之疾,必须扫除,且河北藩镇正据此估计朝廷强弱,故不宜中止讨伐,并自请督师。同年八月,裴度以宰相领淮西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赴前线。当时穆宗昏聩,宰相只图苟安,裴度军前奏请事宜,常受阻挠,因此不能取胜。敬宗、文宗二朝,裴度历任淮南等四道的节度使,其间虽曾短期入相,亦遭到李逢吉等排挤,不能久任。
吴元济 吴元济,中国唐代宪宗时叛藩的首领。吴元济之父吴少阳为淮西节度使,治蔡州。宪宗元和九年,吴少阳死,元济匿不发丧,伪造少阳表,称病,请以元济为留后。时河北藩镇中,成德的王承宗、淄青的李师道都暗中与吴元济勾结,出面为之请赦。但宪宗不为动摇,以裴度继武元衡为宰相,主持讨伐事宜。元和十二年十月,唐邓节度使李在降将李祐导引下,于雪夜奇袭蔡州成功,破城俘元济。十一月,吴元济被斩于长安。
李德裕 李德裕,,中国唐代后期宰相,政治家,诗人。会昌间,德裕为相,深得唐武宗李炎信任。德裕支持武宗废佛行动。拥立武宗的仇士良在文宗朝十分专横跋扈,会昌三年德裕掌权时,迫仇士良致仕而卒。德裕是个有作为的宰相,但度量不宽,20余年间,和牛僧孺等相互排斥,史称牛李党争。吴元济李德裕,字文饶,赵郡人,宰相吉甫子也。牛僧孺、李宗闵追怨吉甫,出德裕为浙江观察使。郑注、李训怨之,乃召宗闵,拜德裕为兴元节度使。
牛僧孺 牛僧孺,中国唐代穆宗、文宗时宰相,诗人。贞元二十一年僧孺登进士第。文宗大和三年,僧孺再次入相,德裕出为郑滑节度使。僧孺认为唐与吐蕃结盟,不宜违约开衅。文宗从僧孺议,命德裕撤退驻兵,送还降将。僧孺对维州的决策,反映了他一贯妥协反战的思想。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当权,僧孺被罢为太子少师。僧孺好文学,著有传奇集《玄怪录》等。
张议潮 张议潮,中国唐代后期领导沙州等地人民摆脱吐蕃贵族统治的首领,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大中二年,张议潮率领沙州人民起义,驱逐吐蕃守将,自摄州事。此后议潮修治兵甲,且耕且战。五年正月,议潮所遣告捷的使者到达长安,宣宗任命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宣宗遂于沙州置归义军,牛僧孺领沙、瓜等11州,以议潮为节度使。八年,议潮入朝长安,诏授司徒、右神武大将军,并赐庄宅。
郑畋 郑畋,中国唐末宰相,唐朝诗人。郑畋招集畿内散兵,顽抗义军。中和元年,郑畋传檄天下,号召四方藩镇合兵围攻长安,为阻遏黄巢义军在关中的发展,竭尽气力。不久,部将李昌言发动兵变,逐郑畋。郑畋被罢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二年,召郑畋至成都主持军务。当权宦官田令孜及其兄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与郑畋不协;李昌言又因逐郑畋自代故,也不愿郑畋继续执政,三人合力排郑畋去位,郑畋赴其子彭州刺史任所。
高骈 高骈,唐朝诗人。咸通中,拜安南都护,进检校刑部尚书,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骈节度,兼诸道行营招讨使。僖宗立,郑畋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剑南西川节度,进检校司徒,封燕国公,徙荆南节度,加诸道行营都统、盐铁转运等使,俄徙淮南节度副大使。广明初,进检校太尉、东面都统、京西京北神策军诸道兵马等使,封渤海郡王,为部将毕师铎所害。《全唐诗》收录其诗作49首。
时溥 中和元年,时溥率兵入关镇压黄巢起义军。行至河阴,军士哗变,返徐州,逐节度使支详,推时溥为留后。后,僖宗授时溥以节度使。四年,尚让叛降于时溥。黄巢之甥林言亦于巢死后降时溥。时溥遂以功封王。时秦宗权称帝,光启元年唐以时溥和朱温进讨宗权。朱温遣兵假道徐州,时溥拒之,朱温即出兵击时溥。从此六七年间,徐州一带战争不息,百姓无法耕种,又遭水灾,百姓大量死亡。景福二年,徐州破,时溥自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