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

同年八月丁丑日,赐名为赵构,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赵构退位后,自称不再问朝政,其实也干预一些政事。书画赵构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在位三十六年,禅位于孝宗,居德寿殿为太上皇。赵构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喜爱收集书画作品,个人在书画方面也有所建树。赵构受其父赵佶影响,自幼喜爱书法,涉猎广泛。卷中十段诗文皆出自赵构之手,从中可以窥见其楷书面目。赵构行草书也未见有单幅作品传世,但有见于题跋者。

赵眘

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无子,立为太子,1162年高宗退位为太上皇,即位为帝。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侵,朝中多数大臣主张逃跑,时年35岁的赵昚主动上书,请求领兵与金兵决战。六月宋高宗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赵构隆兴元年五月,孝宗任命张浚为北伐主帅,北伐战争拉开序幕,宋军一月之内恢复灵壁、虹县和宿州,威慑中原。孝宗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

赵昀

宋理宗赵昀,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九世孙。原名赵与莒,嘉定十五年被立为宋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嘉定十七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死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是为宋理宗。赵昀出生三天后,家人听到屋外面有车马声,急忙赶出来看,什么也没看见。京湖制置使史嵩之上报中央,当朝大臣大多表示赞同,认为此举可以报靖康之仇,只有赵范不同意,主张应借鉴徽宗海上之盟的教训。

赵普

赵普,中国北宋政治家。宋太祖在统一战争中所执行的先南后北方略,赵普也曾参与制定。赵普本为村学究,无甚远见卓识,故宋初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与赵普也有密切关系。赵普为相,刚毅果断,然亦颇专权,太祖末,赵昀罢相,出镇河阳三城。太平兴国六年,帮助宋太宗制造所谓“金匮之盟”的伪证,声称杜太后临死前,命宋太祖传位于其弟宋太宗,由赵普起草誓书,藏之金匮。

曹彬

曹彬曹彬,中国北宋将领。雍熙三年,宋太宗分兵三路攻辽,曹彬率宋兵主力自雄州向涿州进发。曹彬就是宰相式的武将。《宋史》对曹彬的评价是:“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为宋良将第一。”曹彬个人处世的魅力也影响了他的后人,南宋初期位高权重的秦桧的儿媳妇曹氏就是北宋名将曹彬的后人,这也从侧面说明的曹家经历若干代后在当时社会还是很有地位的。曹彬这种与人无争的处世...则使他这个家族免遭非难。

石守信

石守信,中国北宋将领。建隆二年七月,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建议,为避免重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事件,解除石守信和高怀德、王审琦等人的兵权。石守信改授天平军节度使出镇郓州,曹彬所受赏赐甚厚。开宝五年,其子石保吉娶宋太祖第二女延庆公主。四年,随宋太宗征辽,督前军失律,责授崇信节度使,旋又进封卫国公,七年徙镇陈州。石守信历任节镇,以贪婪无厌、专务聚敛著称,所到之处都给人民造成灾难。

潘美

潘美,中国北宋将领。开宝三年,为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军平南汉。南唐平,加检校太傅、宣徽北院使。潘美南征北战,在北宋消灭十国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不久,因曹彬所领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潘美等也受诏撤军,并掩护云、应等四州之民内徙。在撤军过程中,潘美与王侁等逼迫杨业冒险迎敌,置之必败之地,而又见死不救,致使杨业全军覆没,被俘身亡。为此,潘美被削三资,降为检校太保。

杨业

五年三月,辽军10万攻雁门关,杨业率骑兵数百迂回至关北,与潘美南北夹击,大败辽军,以功迁云州观察使。杨业知此行必败,出发前约定潘美等在陈家谷口接应。辽将耶律斜轸见杨业来攻,令萧达凛设伏,自引军佯退,诱其深入。杨业挥军而进,陷入重围,苦战终日,退至陈家谷口时,潘美、王侁早已违约南撤。杨业孤军再战,将士全部战死。杨业一门的故事,历代流传。

寇准

真宗皇帝赞同寇准对形势的分析,接受了寇准的主张,率军北进澶州。真宗把作战指挥权交给了寇准,寇准重用爱国将领,号令严肃,沉着指挥应敌,初战获胜,使辽军的攻势迅速减弱下来。此议泄密,寇准被罢相,改为太子太傅,封莱国公。寇准引温仲舒作证,张逊让王宾单独上奏,言辞很严厉,并且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

范仲淹

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范仲淹认为频立太后,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