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

姚广孝,中国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姚广孝以荐入选,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此后,仍多赞谋帷幄,终使朱棣夺得皇位。朱棣即位后,复其姓,赐名广孝。晚年,姚广孝既厌惧官场争斗的凶险,又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故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分,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

方孝孺

图片方孝孺,中国明代大臣。孝孺政治上主张复古改制,曾于建文时改定官制,更易宫殿名称;经济上主张实行井田,他认为明初处于天下丧乱之际,是实行均田最适宜之时。建文三年燕王朱棣上书请罢兵,孝孺主张不准其请,并致书燕世子朱高炽,谋用离间计瓦解燕师,姚广孝未成。四年五月,燕师临江,方孝孺建议诡许割地求和,以待勤王之师。六月,燕师渡江,孝孺力主固守。

蹇义

蹇义,中国明代大臣。因奏事称旨,太祖又喜其诚笃,为之更名义。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入继大统,蹇义官迁左侍郎,不久,进尚书。十九年,蹇义分巡应天诸府,方孝孺访军民疾苦,黜免扰民之文武官吏,上疏条陈数十事奏行。翌年,成祖听信谗言,怪罪太子,蹇义受牵连入狱,次年获释。仁宗即位后,以其为国朝元老,兼有监国功劳,愈加倚重。仁宗卒,他力赞修筑献陵宜俭。英宗即位未逾月,以疾卒。蹇义为人朴实,待人以诚。

夏原吉

夏原吉,中国明代大臣。与吏部尚书蹇义等详定赋役等制。原吉以理财见长。又...场、广屯种,以给边利民,蹇义且便商贾。时兵革初定,为封赏功臣、分封诸蕃、建北京宫殿、增设武卫百司等,钱粮转输以亿计,他均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此后,长期留辅皇太孙于北京。十九年,因反对成祖继续北征下狱。三年,以年高辍部务,专与阁臣参决重大政务。史称其为官尤持大体,有古大臣风。有《夏忠靖集》6卷并附录1卷传世。

杨士奇

杨士奇受知于仁宗、宣宗、英宗3朝。20岁后,杨士奇为了开阔眼界,便离开家乡去游历教书。杨士奇历事五帝,辅佐君王40多年,一直为内阁重臣。杨士奇只好答应任职,但不要尚书的薪俸。杨士奇因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为相以后,常以国家安定和人民生活为念。经杨士奇荐举的人,大都有政绩,官声好,廉冠天下。杨士奇还十分重视学校教育,主张严格考试制度,以选拔和造就匡扶社稷的栋梁之才。正德九年,杨士奇病死,终年80岁。

杨溥

与杨荣、杨士奇并称三杨。杨溥朴实正直,廉洁好静,没有城府。大臣们论事时争辩不下,有的甚至口出秽言,杨溥却平心静气地处理,大臣们为之叹服。轶事少年杨溥应对救父杨士奇杨溥自幼聪慧过人,10来岁就精通诗对,常常妙语惊人。杨溥明白县官的意思,当即对曰: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县官听了十分高兴,随即答应杨溥的请求,把他父亲释放了。

杨荣

杨荣,中国明代前期大臣。初名子荣,字勉仁。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因居地、郡望,在三杨中时称东杨。成祖即位后,入直文渊阁,付之密务。更名荣,日承顾问,勤于政事。八年至二十二年,从朱棣五次北征,参决...。仁宗即位,进太常寺卿,杨溥寻进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在文渊阁治事38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五年乞归,途至杭州去世。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周忱

周忱,中国明代大臣。永乐二年进士,补翰林院庶吉士。宣德五年授工部右侍郎,奉命巡抚江南,总督税粮。他有经世之才,在巡抚任上,厘奸革弊,抑制豪右,进行了一些有益于社会生产的赋役改革。故当时言理财者,无出忱右。正统五年进工部左侍郎。六年命兼理湖州、嘉兴二府税粮。十四年迁户部尚书,后改工部。著有《双崖集》等传世。

况钟

况钟,中国明代大臣。况钟为人刚正廉洁,有治剧之才。知苏期间,不慑权势,敏达敢为,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执法如山,断狱严明,凡有讼者必辨其是非,为民伸冤。他还与江西巡抚周忱悉心计划,周忱奏减苏州府税粮70余万石,并建义仓,均徭役,疏免军户,招复流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以其政绩显著,3次守苏达13年之久,时称能吏。吏民念其刚正廉洁,孜孜爱民,为其立生祠,誉之为况青天。著有《况太守集》。

于谦

在此关头,于谦反对迁都,力主抗战,升任兵部尚书,率军击败瓦剌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二十二日,于谦遭诬陷被害。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于谦被任命为御史,待高煦出降,宣宗让于谦数落他的罪行。巡抚晋豫于谦上书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后来百姓听说于谦被判处...,一时间群民共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