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 古史相传禹是夏后氏的先祖,姒姓,鲧之子、夏后启之父,继舜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东巡狩至会稽而卒,后世称之为夏禹。近年来的考古研究表明,禹的故乡为郑州市登封县告成镇。夏王朝是以启从益手中夺取了首领的职位并确立传子制而开始的,禹不是夏王朝的君后。传说禹同样依禅让的原则选择了继任者,禅位于益,但禹子启僭取了首领职位,建立了夏王朝。禹因有功于民,死后被神化,配飨于帝。
姬昌 (周文王)姬昌,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据《史记·周本纪》传说古公亶父见少子季历及其子昌贤德,想传位给他们,季历的两兄太伯、仲雍为让位奔于荆蛮。古公亶父死,季历继位,后又传位于昌。牧野之战西伯昌晚年,周的势力已非常强盛,成为侯国的领袖,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国,但他终身没有称王。
周宣王 周宣王,中国周代第十一位王。宣王即位后,整顿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时复兴。宣王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宣王又命其子秦庄公兄弟5人伐西戎,得胜。对于侵犯江汉地区的淮夷,宣王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大师皇父、大司马程伯休父等率军讨伐,沿淮水东行,使当地大小方国中最强大的徐国服从,向周朝见。周武王宣王中兴,为时短暂。宣王死后子幽王继位,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终于导致西周的覆亡。
共和 共和,中国周代厉王之后、宣王之前14年间的政权。有两说,一为召穆公、周定公共同执政;一为共伯和执政。共和元年,为中国古史有确切纪年之始。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周、召两公共立太子静,是为周宣王,共和乃告结束。一说厉王出奔后,诸侯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事,故称共和。厉王死,共伯和使诸侯奉太子静为王,自己回到卫国。
五霸 五霸,中国先秦时期五个势力强大的诸侯国。其具体所指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①《左传》主张五霸分指夏、商、周三代的5个诸侯国。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说法,不过其中的秦穆公、宋襄公并未成为中原霸主。③《荀子》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为“五伯”。他们都为争夺仆从国而展开政治和...的角逐以谋求霸主地位。
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春秋中期,晋、楚为争霸中原进行的一次大战。邲之战公元前575年春,楚人诱使郑国叛晋归楚。五月,晋厉公率师伐郑,楚共王领兵救郑,两军相遇于鄢陵。晋军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队应战。楚共王见晋军兵力薄弱,遂率中军进攻,遭到抗击。激战自晨至暮,楚军伤亡惨重,只得暂时收兵,在夜间补充士兵,准备鸡鸣再战。后因主帅子反醉酒,不能商议军机,楚军被迫夜遁。鄢陵之战使晋国巩固了霸业,楚国削弱了霸权。
弭兵 弭兵,中国春秋中晚期由霸主国晋、楚主持的止息战争的盟会。公元前579年,晋上军帅士燮与楚公子罢遂在宋国都西门外订立盟约。盟约规定晋、楚不以兵戎相见,同心怜恤诸侯,互通聘使。但这时晋、楚均无止息战争的诚意,盟约缔结4年后,两国发生鄢陵之战,弭兵盟约失效。公元前546年,宋左师向戌又奔走于晋、楚之间,再次请求弭兵。诸侯皆表示赞同,鄢陵之战同年7月,于宋都蒙门外订立弭兵之约。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战国后期各国图存争强的一种策略。合纵指弱国联合对付强国,即齐、楚、燕、赵、韩、魏等国联合对抗强秦;连横指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即依附秦国。一说六国南北相连为纵,七雄合纵即六国联合抗秦;东西相连为横,连横即六国分别服从秦。苏秦、张仪等是著名纵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