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

不要为了争一口气,而后悔莫及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

孔子弟子三千 为何最喜欢颜回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欢的,毫无疑问的就是颜回。>在孔夫子的弟子中,颜回大概是家庭比较贫困的一个。在孔夫子的弟子中,以德行著称的只有三人,颜回则排第一,甚至被称之为“复圣”。在孔夫子的眼中,颜回或许是完美无缺的。不知道这一记载是否可靠,也不知道孔子的“四绝”以及孔子喜欢颜回是否与这两句话有关,但我以为,人可以有缺点,却不可以没有自我。

赞颜回死

有个读书人很懒惰,常恨书太多。一次读《论语》,读到颜渊死一节时,便赞赏道:“死得好,死得好。”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他不死,再做出上颜回下颜回,我怎么读得完?累死我了!”

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

孔子:路宽不如心宽

两人找到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哈哈大笑,对颜回说:“三八就是二十三。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颜回觉得孔子老糊涂了,无奈地把帽子给了买布人。一件小事,便显露出了孔子胸襟宽广,为人慈悲的君子气质。儒家推崇“君子”,提倡自省、宽人,换位思考,宽以待人,这种高贵的品质被后世奉为做人准则。人活一世,路宽不如心宽,命好不如心好。

秀才和艄公

说也凑巧,这时天空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秀才灵机一动,说道:>光舞(武)起自汉中。艄公赞叹不已,遂免费送他过河。二人寒暄之后,秀才见渡口摆着棋盘,遂怀着感激之情说道:>昨夜敲棋寻子路;>子路,孔子的学生;“寻子路”,明为“寻棋子的路线”,但暗中却指先前免费渡河之事,而且还在句尾镶嵌了“子路”的名字,老艄公心想:这>一上联含有三层意思,必须设法对上,于是,看着秀才的笑脸说道:>今朝对镜见颜回。

为什么说孔子是一名穿越教育家?原因是什么

《史记》说孔子被称为“长人”,估计有姚明那么高。>用现在的话说,孔子的教学理念中,“教学相长”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孔子因此严厉批评他,说颜回“非助我者”。>反之,孔子更是经常对子路进行批评教育,有时候甚至对他的鲁莽进行嘲讽。书中记载,说是孔子“哂之”。>孔子把子路、子贡喊到跟前,对他们进行了一番逆境教育。>孔子趁热打铁,继续对弟子进行启发教育。

宽容可以消弭仇恨

宽容意味着对别人人格的尊重,对别人错误的谅解,也是一种治病救人的良药。忍让可以感化浅陋,宽容可以消弭仇恨。表面上看来,宽容好像让人受到一些损失,像颜回失去了帽子,可换来的却是博大的胸怀,精神境界的提升。假如人人都常怀宽容之心,那就没有化解不了的仇恨,没有消融不了的矛盾,没有排除不了的误会。

孔子为何喜欢颜回?赞其长久不违仁德

孔夫子回答说,不为像颜回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欢的,毫无疑问的就是颜回。孔夫子为什么喜欢颜回?孔子说其他人只是偶尔想到仁德而已,颜回则是长久不违仁德的,算得上是将一个“仁”字“落实到行动中,溶化在血液里”了。综上所述,都是孔夫子喜欢颜回的缘由,有的顺理成章,有的不很健康。在孔夫子的眼中,颜回或许是完美无缺的。

中国古代十大隐士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他们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意仕途归隐山野。即使有朝廷的诏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贤者对此无动于衷,而这些隐士也往往被人赞誉为真正的隐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美名。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巢父也是同时期的隐士。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