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让 韩德让,中国辽圣宗耶律隆绪时大臣。后赐名德昌,又赐姓耶律,名隆运。辽景宗时,韩德让初任东京供奉官,累迁权知南京留守事。四年,景宗死,圣宗嗣位,承天皇太后摄政,韩德让领宿卫事,极受宠任。耶律斜轸死后,韩德让兼北院枢密使。二十二年,从承天皇太后南征,澶渊之盟后,徙封晋王,赐国姓耶律;且出宫籍,改隶横帐季父房,位在亲王之上。
陈桥兵变 次年元旦,风闻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韩德让影响北宋取代后周的过程中,因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中没有发生以往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抢掠的混乱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这样,北宋在原后周统治区已基本上稳定了局势。
澶渊之盟 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为之一振。此外,又约定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宋辽为兄弟之国。盟约缔结后,宋、辽实际正式承认各自据有关南、幽燕之地,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评价蒋复璁曾说及宋辽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中国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庆历三年,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元丰改制 元丰改制,中国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对职官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宋神宗并不以此为满足,熙宁末年,又令校勘《唐六典》,元丰三年,在蔡确等的协助下,对职官制度作了改革。过去“官”仅用以定禄秩、序位著,此次改革,一律“以阶易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共为25阶,此后升迁、俸禄等都按新定的《元丰寄禄格》办理。神宗改革职官制度时,没有征询王安石的意见,改制后,行政效率没有提高,比过去还显得拖沓。
元祐更化 元祐更化,中国宋代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在元祐年间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元丰八年春,宋哲宗即位,其祖母宣仁太后执政。司马光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接着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列为王安石等人亲党的变法派官员,全被贬黜。司马光及其后继者无视小皇帝,因而愈益激起宋哲宗的不满。宣仁太后一死,复辟旧制的反变法派随之垮台,并受到倍加沉重的打击。
蜀洛朔党争 蜀洛朔党争,中国宋代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是由多种政治力量暂时结合而成的,在击逐变法派的同时,内部掀起了具有地方色彩的派别斗争,这就是“蜀洛朔党争”。程颐的弟子朱光庭、贾易等所谓洛党,攻击苏轼诬蔑宋仁宗不如汉文帝、宋神宗不如汉宣帝,应予治罪。而厕身于朔党的王岩叟则支持程颐。随后,朔党又同吕大防发生矛盾,权势之争,愈演愈烈。
王小波、李顺起义 王小波、李顺起义,中国北宋前期的一次农民起义。淳化四年,在永康军青城县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旁户纷纷参加起义,很快攻克青城县。王小波终因伤重牺牲,其妻弟李顺被推为领袖。起义军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年号应运。十多万起义军撄城拒守,展开激战。王小波、李顺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
郾城之战 郾城之战,中国宋、金王朝之间的战役。完颜宗弼见岳家军兵力分散,又探知岳飞只带有少量军队驻于郾城,决定亲率精锐骑兵1.5万人,直插郾城。七月初八,金军在郾城北与岳家军对阵。金军出动重甲骑兵作正面进攻,另以骑兵为左右翼,配合作战。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方腊起义金军大败。十日,金兵再犯郾城,岳飞在城北之五里店再败金兵。十四日,张宪率岳家军再战,逐金兵出临颍县界。
采石之战 采石之战,发生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1161年,或称釆石矶之役,指中国古代宋金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发生在采石矶,金朝希望由此地渡过长江伐宋,但最终没有成功,而以宋朝的胜利而告终。绍兴和议交战时,因为宋军掩匿山后,完颜亮军开始以为采石矶无兵,等乘船快到了长江南岸时,才措手不及看见宋军列阵相待,当地人民观战助威者十数里不绝。评论采石之战南宋取胜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