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烈 敌烈,中国辽、金时期游牧在蒙古东部地区的民族。乌古辽太祖耶律亿征服乌古部后,敌烈部于天显五年降辽。此后敌烈与乌古对辽朝叛服不定。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敌烈降人俘户置迭鲁敌烈部和北敌烈部。辽道宗咸雍四年,置乌古敌烈部都统军司。寿昌二年,徙敌烈、乌古二部于乌纳水,以扼北部之冲要。辽亡,敌烈部附西辽德宗耶律大石,其中一部分随西辽德宗西迁,余部降金,同乌古部东迁至庞葛城。
克烈 关于克烈族属,学者意见不一,或主突厥说,或主蒙古说。11世纪初,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传入克烈部。铁木真兵力逐渐恢复,出奇兵偷袭王罕营帐,彻底打败克烈军,尽并其部众。成吉思汗建国后,将克烈人分编入各千户。在蒙古国和元朝时期的后妃、大臣、将领中,有不少著名的克烈人。克烈人作为蒙古民族的组成部分,一直存在着,后来的卫拉特蒙古和鄂尔多斯、察哈尔等地蒙古族中,均有克烈姓氏。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中国元代设在今...地区的政区。入元以后,乌思藏分为13个万户,与纳里速古鲁孙元帅府一起,统归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的社会制度在元代没有根本的变化,仍是领主剥削和统治属民的农奴制。元朝对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地区的统一管辖,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限制了各大领主之间相互争战的混乱局面,对生产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乃蛮 《史集》记载,起初乃蛮境内有别帖乞和乃蛮两个近邻的突厥部落。乃蛮也因此成为蒙古高原诸部中“国大民众”、势力最强的大部。乃蛮国家机构中通用畏兀儿文字。基督教聂斯脱利教派在乃蛮得到广泛的传播,但巫术仍是乃蛮统治者控制人民的手段。乃蛮与克烈和蒙古进行过多次相互掠夺的战争。1203年,成吉思汗灭克烈部,造成对乃蛮的直接威胁。屈出律的后人成为答鲁乃蛮氏,其中一支后人在元朝做官。
吉利吉思 吉利吉思人语言属突厥语族。13世纪初,吉利吉思分成了许多部,首领称为亦难。1207年,成吉思汗遣使招降吉利吉思各部,其首领斡罗思、亦难等献礼归降。乃蛮成吉思汗死后,吉利吉思和谦谦州成为成吉思汗幼子拖雷及其妻唆鲁禾帖尼继承的领地,以后又传给拖雷幼子阿里不哥。至元七年,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刘好礼为吉利吉思等五部断事官,将此地区置于大汗直接统治之下。刘好礼整顿了吉利吉思原有的屯田,减低所纳租额。
骨嵬 骨嵬,中国元朝对库页岛和它的居民的称呼。元朝人所修的《开元新志》称苦兀,明初建立于奴儿干地方的《永宁寺碑》作苦夷。清代文献除库页一名外,还有库野、库叶等称呼。元以前的骨嵬名称,一说即唐人所记的“流鬼国”,另一说则认为是唐人所记的窟说靺鞨。吉利吉思元代骨嵬隔赛哥小海与吉烈迷为邻,经常过海侵掠吉烈迷,为此自至元元年至至大元年元兵数次远征骨嵬,并正式将其列入版图。
建州三卫 五年,建州左卫亦迁至此地。建州三卫由此形成。自正统年间至明末,建州三卫基本上定居于浑河上游苏子河流域。先是王杲自称建州右卫首领,以古勒寨为中心,统治三卫,遭到明军的攻击。同时王兀堂自称建州左卫首领,崛起于今恒仁一带,其统辖之地北至清河、南抵鸭绿江下游。同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于万历四十四年建立金,史称后金国,建州三卫结束。
... 八王 ...八王,中国明代在...分封的3大法王和5大地方之王的合称。帕木竹巴是...封建噶举派中的一支。同年,朝廷又下诏封馆觉灌顶国师宗巴斡即南哥巴藏卜为护教王;封灵藏灌顶国师着思巴儿监藏为赞善王。明代中央在同一年中给予萨迦系统两道王爵的封授,从侧面反映出萨迦人在明代的...仍是举足轻重的力量。明廷又置驿站,通道往来,以厚赐贡使、任官封爵、茶马互市、利益边民的办法,使...地方基本保持安定的政局。
板升 板升,蒙语"房舍"之意。明朝后期中原的汉族兵民迁徙到俺答汗统治的土默特地区,在那里修筑房舍,开垦荒地,建立村落,...八王从事农﹑副﹑手工业生产,向俺答汗等领主交纳租税。当地蒙古族将这些房舍﹑村落和汉族百姓称为"板升"。后亦泛指土木建筑的房舍﹑城堡及周围的园田。明末,后金与明交接地带...建立的村舍也被称作"板升"。
土鲁番 土鲁番,中国古地名。即今新疆吐鲁番。唐灭高昌,置西州及交河县。宋时为回鹘所据。明时始建有地方政权,以其地名称土鲁番。此后土鲁番渐趋分裂,势力渐衰,板升其国称王入贡者多达数十个。土鲁番居民约有1~2万人,主要是畏兀儿人,统治者则为蒙古人。有战事时,速檀王子即抽取丁壮,并聚集各头目集议后而行。与中原地区的贸易是其经济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通过朝贡形式进行。清改称吐鲁番并设为直隶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