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 西汉设广陵国,东汉改为广陵郡,以广陵县为治所,故址在今江苏扬州市。吴置广陵县于今扬州。东晋谢安镇广陵时,于城东10千米筑垒,名曰新城。东晋时,以广陵控接三齐,青、兖二州刺史皆镇于此。太元二年,谢玄为南兖州刺史,将南兖州军府从京口移至广陵,召募侨民组建北府兵。东晋南朝,因中原乱离,流民南渡,常置侨州郡于广陵。宋元嘉八年于广陵郡置南兖州,齐、梁沿袭。唐时先后改为兖州、邗州、扬州,后又改为广陵郡。
姑臧 原名盖臧,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十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广陵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3万攻克姑臧,又于八年将北凉国都由张掖迁此。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北凉降于北魏,魏改姑臧县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于世。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和佛学东传的要地。
高昌 辖境当今新疆吐鲁番地区,“高昌故城”遗址在今吐鲁番市东。元帝时,在其地建筑...壁垒,“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称为高昌壁,又称高昌垒。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这一时期,高昌壁隶属凉州敦煌郡。西晋至十六国初期,高昌社会经济发展,开始具备置郡的条件。汉族传统文化在高昌占统治地位。十六国时期,祆教已在高昌流行,但佛教在高昌一直受到尊崇。
兴庆府 兴庆府,中国西夏王朝都城。西夏奠基者李继迁夺取宋灵州后,改灵州为西平府,作为统治中心。子李德明继位后,认为西平府地居四塞之地,不如怀远形势有利。李德明子李元昊继位后,1033年又广建宫城,高昌升兴州为兴庆府。13世纪初,蒙古兵进攻西夏,退兵后,桓宗纯佑修复被破坏的城堡,大赦境内,改兴庆府为中兴府。此后的10余年间,蒙古又接连围逼中兴府。1227年,末帝睍出降,中兴府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和林 1235年,窝阔台合罕命汉族工匠于鄂尔浑河岸建筑都城,命名为哈剌和林。由于蒙古国的强盛,和林成为当时世界著名城市之一,各国国王、使臣、教士、商人来访者甚多。中统元年,忽必烈在开平城即位,兴庆府其幼弟阿里不哥则据和林地区自立为大汗。大德十一年,设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统辖北边诸地,并置和林路,为行省治所。明洪武三年,元顺帝死,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退据和林,仍用元国号,史称北元。15世纪初期,和林城逐渐荒芜。
上都 上都,①古代对京都的通称。②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北齐以晋阳为下都,故称邺为上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北齐高洋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唐肃宗宝应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长安为上都。《新唐书.地理志一》:"上都,初曰京城,大都天宝元年曰西京……"③元初于滦河北岸建开平府,世祖中统五年加号上都,岁常巡幸,终元一代与大都并称两都。故址在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上都河北岸。
岭北行省 岭北行省,中国元代十行中书省之一。全称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治和宁(见和林),统辖漠北诸地。岭北行省的经济以游牧畜牧业为主,农业也有很大发展。元代岭北境内先后兴建了许多城市。由于被迁来的各族大批能工巧匠的迁入,岭北行省的手工业发展也达到历史上的空前规模。
应昌 应昌,中国元代蒙古地区城市。至元七年,按陈孙斡罗陈万户及其妻囊加真公主向朝廷请求于此建城,经元世祖忽必烈同意,定名为应昌府。二十二年,改应昌府为路,辖应昌一县。元廷在应昌设有和籴所、仓库,收购粮食北运。次年六月,元顺帝由上都逃至应昌,临时建都于此。三年四月,元顺帝死于应昌。五月,应昌被明军占领,以后此城被废弃。应昌城址南北长约650米,东西宽约600米,城墙、建筑物轮廓现在还清晰可见。
别失八里 840年,漠北的回鹘汗国灭亡,一支回鹘人迁居天山东段,称高昌回鹘,别失八里为其王驻夏都城。应昌1209年,高昌回鹘归附蒙古,1251年,蒙哥即汗位后,为加强对中亚的控制,立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以纳怀、塔剌海、麻速忽等主其事。十九年,又设立别失八里宣慰司。二十三年,驻守别失八里的元朝军队为察合台曾孙笃哇击败。笃哇军退后,元...再度控制别失八里。14世纪初,别失八里又为笃哇占据,以后长期为察合台汗国所有。